原标题:重组维瓦尔第《四季》的音乐家,开创了自带床位的八小时音乐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古典?实验派?极简主义?古典音乐出身、参与各种跨界的音乐家Max Richter,还没有固定的标签。

他在斗胆改编了维瓦尔第《四季》之后,前不久刚刚结束了《SLEEP》欧洲巡演。

明天刚好是维瓦尔第的逝世纪念日(Vivaldi 1678.3.4-1741.7.28),让我们先应个景来听听他《四季》中的《夏》。

不太快的快板

奄奄一息的人们和动物躺在

炽热无情的太阳底下,

松树仿佛就要起火;

杜鹃高歌著,加入斑鸠和金翅雀的行列中。

微风轻拂,

但很快地大风卷起;

若有风雨欲来之势,

牧羊人被突如其来的狂风惊吓。

柔板及弱拍-急板及强音

担心着他的羊群以及自己的命运,

他开始忙着做风雨前的准备,不安的心在灰暗的天色下、

蚊蝇的嗡嗡作响下显得更加孤立无援。

急板

终于,他担心的事发生了──

雷电交加的狂风暴雨及冰雹

阻挠了他回家的路。

维瓦尔第是“标题音乐”的代表,也是首位把音乐与叙事结合的音乐家。虽然他也是创作了300多首协奏曲的高产音乐家,但一部《四季》就足以让他不被音乐史忘记。

《四季》分为四个部分,维瓦尔第煞费苦心地为每个季节创作了叙事诗,并且直接在乐谱上做标记——春天的第二部分标记着“狗叫”,而秋季的一部分则说“醉酒者已经睡着了”。每个季节分为三个乐章,快 - 慢 - 快,对应的十四行诗也被分为三个部分。(就像上文你看到的那个样子)

其中《春1》在地球的任何一个角落都是一支“烂大街”的曲子。无数的广告、影视、商场等等都用过它。小时候的高清显示器广告就用了这首,以至于现在听脑内还会自动播放当时的广告画面——饱和度极高的海岛风景。

如果有“最不想在公共场合听到的古典音乐”评选,《四季》一定榜上有名。这也是给改编者的最大挑战,已经拥有100多个版本的《四季》,改编谈何容易?

但Max Richter就是那个勇于吃螃蟹的人。

Max Richter《重组“四季”》-《夏》

--------------------------------

改编经典,基本功和创意缺一不可

Max Richter生于1966年,先后在爱丁堡大学和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和作曲,还去佛罗伦萨师从意大利先锋派音乐家Luciano Berio学习。完成学业后,他与其他人共同创立了一个当代古典乐团——钢琴马戏团,并在那里呆了十年。

(Piano Circus现在由六位音乐家组成:Dawn Hardwick,James Young,Paul Cassidy,Neil Georgeson,Leo Nicholson和Nathan Williamson)

同时,他也是使用合成器的支持者,积极参与现场采样。他与Arvo Part、Brian Eno、Philip Glass、Julia Wolfe和Steve Reich等音乐家都有合作演出(这些音乐家如今有多神我就不再赘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5年Piano Circus演出

他真正让我钦佩的是,他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古典音乐确实是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在今天多少成了一种博物馆文化,人们天天研究怎么去保存古典音乐的传统,古典音乐也经常被视为陶冶情操的手段。这就意味着,你得有充分的智力,才能听得懂这种音乐。如果到音乐厅里听音乐会,你的言行举止都得规范化,听从“乐章之间不能鼓掌之类”的规矩。当古典音乐成为提升社会道德的手段,尤其在上世纪成为区分智商等级的指标,这就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了。实际上,这一切都跟音乐、声响本身无关,而只是跟音乐周边的文化相联系。
在我看来,更为健康的音乐文化结构,应该跟今天的许多当代艺术馆学习:同时展示新旧艺术,让现代与传统的作品互做比较与对照。在过去的 15 年里,不少音乐人都在做类似的事情,比如很多电子音乐、舞曲、摇滚乐,都开始跟古典音乐接轨。很多音乐诠释者,也逐渐对不同类型的音乐张开怀抱。

(2015年的爱丁堡国际艺术节,他接受了外滩画报的采访)

扎实的古典基础和开放的心态,让他对开拓新的音乐形式很感兴趣。所有人都知道改编经典是一件冒险的事情,要是改编得不好还会被扣上更多的骂名。但是Max的改编版本出来之后直到今天,我还没有见过有人说它不好。

初版是与著名小提琴家丹尼尔·霍普(Daniel Hope)和柏林音乐厅室内乐团合作录制的。Richter丢弃了75%的原始素材,时间缩短到44分钟。专辑第一首是《春0》,可以惊喜地发现,那条洗脑的旋律已经被尽可能地弱化。单独区分出来的这42秒,可以看做是整部作品的序曲,平缓地引人进入他的语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2版封面

说起改编《四季》的原因,连Max都不得不说它太“烂大街”了:

我小时候就爱上了维瓦尔第的原作。但这些年,我在商场里,广告中,电话待机时,听到太多次了,已经没法把它当做“音乐”来欣赏了,甚至有点害怕听到它。所以我想通过重写,把这些音乐素材重新组合起来——就像曾经抄写员赋予原稿新的生命力一样,同时也给我自己一个重新发现它的机会。我故意没给它加上现代主义的注脚,而是保留维瓦尔第的音乐语言。

实际证明,这个改编更符合时代的气质和审美。原版中最受欢迎之一的《冬1》,也丝毫没有让人失望。

德意志留声机公司(DG)是他的“亲爸爸”,不停为他出专辑。后来又相继推出不同艺术家的REMIX版本《夏3》和《秋3》。鲜艳的单色封面深得我心,个人比较喜欢《秋3》,之前一直默默无闻的秋改编后原来可以这么赞。

前方惊现抖腿神曲,有腿疾者请迅速撤离。

(QQ音乐没有这张专辑的版权,请各自移步其他网站)

2014年又出了一个大合集版,收录了:

Spring 1 (Remix by Max Richter)

Summer 3 (Robot Koch Remix)

Autumn 3 (Fear of Tigers Remix)

Winter 3 (NYPC Remix)

2014版封面

--------------------------------

从电影到舞台配乐无所不能

在电影配乐领域,Richter最有名的一支曲子应该是《On The Nature Of Daylight》。

这支曲子是他2004年的成名专辑《The Blue Notebooks》里的第二首,2010年小李子主演的电影《禁闭岛》选用了这支曲子,从而被更多人知晓。

去年科幻电影《降临》,也选用了这首曲子做插曲,令许多粉丝大为激动。的确,配上语言学家回忆童年经历那段,堪称完美,有人评价说它“改变了整部电影的色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他创作配乐的电影,还有《和巴什尔跳华尔兹 》(2008)、《完美感觉》(2011)、《断线》(2012)、《斯隆女士》 (2016)、英剧《黑镜》、《守望尘世》等等。

与Hans Zimmer那类恢弘大气的史诗风格不同,他的音乐更偏向于刻画内心,神秘、冷静、深沉、克制。要说他的音乐有一种独特的气质,最近的一部作品就是最好的体现——与英国皇家芭蕾舞团合作的《Woolf Works》。

这部作品灵感来自弗吉尼亚·伍尔芙最著名的三部小说《达洛维夫人》(Mrs. Dalloway)、《奥兰多》(Orlando) 和《海浪》(The Waves)。他同样结合了古典和电子营造氛围,还在其中加入了伍尔芙的声音。舞蹈、文学、音乐、还有影像结合,把我们引向更深的内心探索。

Richter的音乐风格,或许受到他童年经历的影响。他大概三岁从德国搬到英国,在学校经常被欺负,是一个相当不开心的非典型的孩子。他对足球没有兴趣,对音乐、书籍、诗歌却兴趣浓厚。

我是一个局外人,而音乐为我提供一个替代现实的空间,这就是它如此吸引我的原因。文化每天都能赋予你另一个空间。

而他在创作音乐之初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2002年,他在BBC发布了第一张唱片《Memoryhouse》,没有收到一条评论,就这样石沉大海。这样的结果,让他有点“破罐子破摔”,刺激了他做自己真正想做的音乐,“反正也没有人看”。就这样,才有了2004年的《Blue Notebooks》。

--------------------------------

八小时摇篮曲治好了我的失眠

如果上面的电影配乐让你觉得他的音乐都很沮丧,那么你一定要听一听他的作品《Sleep》,这是一部让人完全放松、冥想和休息状态的音乐。他在采访中曾说,这部作品受到马勒交响作品的影响。

先听几首来感受,有了这张专辑,还要什么助眠APP呀。

《Sleep》阿姆斯特丹 (Photo credit: Rahi Rezvani)

正如上文提到的,Richter实名反对过于拘谨和死板的古典音乐会规矩,所以他打算把这八小时的催眠曲做成让大家来睡觉的现场音乐会。《Sleep》首次现场演出是在2015年9月,对着他们邀请的20名观众,BBC Radio 3进行了广播。次年便从德国柏林开始了全球巡演。

几个月前的英国场,所有门票8分钟就售罄了。演出从晚上11点持续到次日早上7点。大概大家都很好奇,带上睡袋去睡觉的音乐会到底是什么样子。而Richter做现场演出也是因为好奇——为了看看大家边睡边听到底是什么样——它本身就是一场实验。

睡觉本身就是十分脆弱和亲密的行为。大多数人都是睡一阵,醒一阵。可能只是醒来看看,台上的人是否还在演奏。

《Sleep》伦敦

Richter自己对这部作品的定义是“摇篮曲”,希望能给听众最舒适放松的睡眠,在创作时他甚至向医生求助。它柔和的和弦,不断重复波动的声音和令人不安的旋律,几乎没有人可以全程保持清醒。(更加佩服乐手了)他当然很喜欢这个演出,“就像在夜间掌控管理的权利——观众们在睡觉,而我在运输他们。”

外媒评论也很诗意:

《Sleep》音乐会背后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我们提供一个刻意的暂停,梦幻感和彻底的宁静,作为对我们充满混乱数据的现实生活的一种反驳。

这样的音乐会可能会被视为奇葩,但是想到如果能好好睡一觉,还是很想参与。(但如果你认床的话,确定没你什么事了)

至于音乐,Richter才不在意他被划为“后极简主义”还是“新古典主义”,他的音乐“就是当下的音乐”,而古典音乐总是在提醒着他,他从哪里来。

今天就听着《Sleep》做个好梦吧!

- End -

文 _ L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