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创造了历史,却从未有人记录人民,留下劳动者的文化与历史。

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微纪录片(大象纪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承志

著名作家

只有人心的博物馆,

收藏历史的真实。

汪晖

著名学者、清华大学教授

打工博物馆是四十年来中国劳动者伟大贡献和悲欢交织的旅程的纪念碑,是为劳动者而歌、让劳动者发声的舞台,是沟通打工者与知识青年的桥梁。向打工博物馆和它的创建者们致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梁文道

作家、资深媒体人

今天的北京是他们建成的,但他们不拥有其中任何一座建筑。除了这个博物馆,偌大的京城竟然就再也没有任何足以证明他们存在过的房子。且不奢谈公正的回报,只求记住这些建城者的记忆和痕迹,这难道是个很过份的请求吗?

汪涵

著名主持人、響应计划发起人

每座城市的扩张都愧对乡村,反之每座城市的发展都应感激那些来自乡村的打工者,他们在城市也挥汗耕耘,种下砖头,结出广厦,种下电子元件,结出瞬息万变!他们不求广厦一间,他们也适应了瞬息万变,他们只希望有个地方可以安放从家乡捧出的土和为城市流下的汗。

李昌平

中国乡建院院长、三农问题专家

皮村打工博物馆,一定是将来改革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很有意义和价值,应该好好保护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崔永元

著名主持人

每一个现代化的城市,

都是一座打工博物馆。

刘忱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一座由“工友之家”的伙伴们千辛万苦办成的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承载着2.8亿人艰辛、奋斗、进取的历史。它的存在,不仅属于打工者,而且属于全社会,是改革开放历史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的建设将铭记历史,教育后人,不忘初心,面向未来。它不仅关怀打工者,更能教育全社会。工友之家吁请一直关心工友之家生存发展的各界同仁,朋友伸出双手,帮助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共克时艰,把博物馆和工友教育事业继续进行下去。“工友之家”定当不孚众望,摩顶放踵,砥砺前行,把博物馆和工友教育事业坚持到底!

潘家恩

学者

与其说是那座具体的打工博物馆需要我们,不如说我们需要一座又一座大象无形的打工博物馆,它既提醒我们身边的高楼大厦源自何方,中国崛起之秘密所在,更让我们直视乡土大地和无数人们所为之付出的巨大代价。办打工博物馆不是安全的怀旧或安心的告别,而是有担当的积极面对与再出发——因为其所记录的不是一种碎片化的记忆,而是正在发生着的真实生活;这种努力既包括对城乡各奔东西之现状的拒绝和反思,更包括对城乡良性互动及可持续发展的期盼与探索。

黄纪苏

社会学家、剧作家

现在收藏各种财宝和准宝财的民间博物馆如雨合春笋。皮村的打工博物馆收藏的那些旧衣服破裤子,显得特别莫名真妙,从寸土寸金的帝都抹去,是迟早的事。但好在还有打工者的诗、歌、小说,这些寄居在人心里的博物馆,是不容易抹去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孟登迎

学者、乡村建设志愿者

皮村的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记录着亿万名流动打工者四十年来为祖国做出的巨大贡献,记载着他们坚韧不屈的奋斗史和精神成长历程,并且为广大工友、大学生、知识分子和市民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公共文化资源。在这个财富分层和文化分层空前剧烈的时代,我们的国家非常需要这样一个能够促成阶层互谅和城乡互助的公共文化空间,我们的学生需要一个了解社会现实、接受工农教育和奉献爱心的文化平台。打工群体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用自己辛勤的劳动、血汗甚至生命创造了这份令人敬佩的打工文化,每一个有责任感的人都应该万般珍视和爱护它。如今,博物馆突遭生存(基本运行资金)危机,相信这只是暂时的困难。我期待千千万万个普通人(特别是工友和知识群体)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保护自己同胞的伟大文化创造,用自己每月节约出来的哪怕1元钱、10元钱、20元钱,持续而坚韧地支持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的事业。做事要靠大家来,让我们相信聚沙成塔的伟力,为了正义的事业,携手一路向前!

王洪喆

工友之家志愿者、北京大学教师

自古以来,展示都是一种特权。只有当展示的权力回到人民手中,普通人才有了自己的历史,进而获得构想未来的能力。打工博物馆记录了属于劳动者的中国故事,不仅是他们遭受的苦难,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觉醒。这觉醒中,蕴藏着新的历史的登场。

黄灯

学者、《大地上的亲人》作者

当我第一次走进皮村的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时,我被那些散发着主人生命气息的各类物件、证件、信件所震撼,这些在城市夹缝中留存下来的生存印记,让我感受到了一个时代真实的肌理和细节,感受到了一群人的付出和艰辛,后人在享受城市化的便利和繁荣时,没有理由忘记这群难以留下名字的劳动者,他们是我们的亲人,是我们的兄弟姐妹。再卑微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历史和尊严。请伸出援手,留住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她铭刻了我们这个时代最不能忘记的共同记忆。

钟乔

诗人、作家、资深戏剧工作者

2005年,冬日。天寒地冻,我在现已修装为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的教室,为刚在此落脚的“工友之家”伙伴们举办三天民众戏剧工作坊。记忆深刻,因为冻寒,许多和段玉端来两盆碳火暖手脚……就让我们以这记忆中的火碳,继续作为照亮“工友之家”下一步路的脚灯。

杨锦麟

资深媒体人

孙恒告知,坚持九年的打工博物馆因为项目到期运营经费面临困难,但他们不愿意就此把影响深远的博物馆关闭,有意采取众筹方式,让它坚持下去。我闻之感慨万千!偌大个中国,竟然连一座民间自发建成的打工博物馆的空间都不能给出,对于为中国改革开放做出最主要贡献,付出最大代价的新工人阶层而言,这何其不公平!孙恒他们希望用众筹方式为打工博物馆的坚持运营筹集经费,我支持他们的义举,也呼吁社会各界持续关注,参与,支持他们的众筹活动。

范雨素

打工作家

泥泞人生路上,跋山涉水的我。那年那月那日,我拉着那个懵懂的黄毛女童,在工友之家的工人影院,跟着机构的工作人员李向阳,学唱歌,学跳舞。李向阳老师,流着汗水。默默无闻地,无私奉献地,教穷孩子们歌唱祖国。当年那个6岁的小小姑娘,已成了能歌善舞的女中学生。蓦然回首,工友之家,灯火阑珊处。

祝东力

《文艺理论与批评》编辑

它是繁华表象的背面,历史的遗冢,也是劳工群众的纪念碑。

参观者留言

●人民创造了历史,却从未有人记录人民,留下劳动者的文化与历史。工友之家做到了,感谢打工文化博物馆,儿童展厅留住了我们那个时代的记忆,尽管辛酸,却依然美丽!曾经为被拆迁破坏掉的村子而遗憾,没有人在知道它们曾真实存在,并有着无数感人的故事,而今,我在这里找到了这些故事,找回了这些记忆,找到了有着同样命运的兄弟姐妹。

●很意外,很感动

一张张照片

一张张证书票据

另类的艺术

另类的震撼

●这或许是一个被城市所遗忘的群体,他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博物馆或许只是一个窗口,我们却从中看到了这个群体的悲欢。感谢这样的展览。

●这个博物馆10000年不许动。

然而博物馆正面临严重的困境,有可能,这座展藏打工文化历史的机构也将成为历史;不过,还存在另一种可能,你的美好支持可以让它拥有“将来”。

众筹

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的这次众筹,目标是:

两个目标

其一,寻找博物馆长远发展的支持机构。任何企业、高校、NGO组织等,如果认同、尊重博物馆的理念,愿意提供场地、经费来长期支持打工博物馆的公益事业,欢迎联系博物馆馆长许多:13810851024(手机/微信)。

其二,募集博物馆一年的基本运营经费,扫码或点击阅读原文,可进入腾讯公益的捐款页面:

标签: 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