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金融风险往往是整体经济风险的外化表现,单独从金融角度出发去除系统性金融风险,不仅徒劳,而且极易适得其反。从这个角度上说,中国央行的视野还需要进一步放大,要站在整个经济良性循环的角度去认识金融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终于看到中央银行针对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正式表态了,但我认为,面面俱到的公告当中缺少了实质性的重点突出。在我看来,在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的前提下,有效压缩货币市场、扩张资本市场——实施金融供给侧结构改革,这才是中国央行未来最该全力以赴的关键事项。因为,只有资本市场才是切实针对实体经济金融需要的市场,也是实现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唯一路径和解决方案。

所以,中国必须摆脱沉迷于货币市场的各种游戏,而要尽快实实在在地“回归本源”,回归土头土脑、一心为实的“钉钉子”状态。我认为,过去许多年,中国金融犹如戏台上花架子,说起来一招一式头头是道,但中看不中用,以致整个金融市场浮躁不堪,乱象层出不穷,金融“脱实向虚”。实际上,此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正是针对这样的现象,正是要解决这样的问题。

所以,无论是从货币政策制定与操作对于中国全部金融市场、乃至整体经济的调控作用和地位,还是从未来金融监管“总控办公室”的角色和定位,央行的权力和责任都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我们不得不对之充满期待的关键所在。当然,也免不了品头论足、挑三拣四。也正因如此,在央行分支行行长座谈会刚刚结束之际,我们专门撰文指出:央行必须尽最大努力压缩货币市场、扩张资本市场,并以此推动中国金融“弃虚入实”。

金融从“脱实向虚”到“弃虚入实”,这是重大的金融结构转变的问题,从理论到实际,金融发展的历史告诉已经多次证明,如此重大的金融结构性调整,监管部门只能是“跑龙套”的配角,所以我们没办法、也没理由指望监管部门去扭转金融“脱实向虚”的结构性跑偏,而只有央行才能发挥决定性作用,过去如此,未来更是如此。我坚信,正因为央行理应在金融结构调整问题上发挥决定性作用,所以中央把“金稳会办公室”设置在中央银行。如果这样的判断没错,那我真心希望央行能够意识到“责任与权力”的对称性。

我们一直期待,中央银行应当成为中国全部金融市场的中央银行,而不仅仅是银行的银行。说实话,此次央行分支行行长座谈会的公告还真有点这样的韵味。比如,通篇公告针对整个金融体系,强调整体的系统性风险;再比如,央行不再强调银行系统流动性是否充足的问题,取而代之的是整个金融体系的基础设施,信息共享。这是好事,值得庆幸。

但现在看,我们认为,央行仅仅作为金融领域的中央银行还不够,它还应当更加超脱,拥有更高的位势。否则就会存在许多令人担忧的地方。比如,央行强调“把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相比于以往中央“把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的提法多了“主动”二字。这到底是什么意思?我认为,至少可以有“双重理解”。其一,央行作为一线管理者,需要“主动”落实中央要求,把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其二,就是主动、而非被动地去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担心是的是后者。因为,对于“系统性”的理解具有相对性。央行指的系统是哪个系统?只是金融系统吗?那恐怕会有很大的问题。因为,金融系统只是经济系统的组成部分,离开经济系统是无法独立存在的。对中国而言,金融系统的风险源头往往存在于实体经济系统,是两者之间恶性循环的结果。所以,解决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问题,首先要去除实体经济的风险,而不是金融系统单独行动的问题。比如去杠杆,金融系统杠杆率过高,相当程度上是实体经济杠杆率过高的表象;是货币金融膨胀、资本金融萎缩的必然结果。所以,去杠杆首先要强化资本市场发育、尤其是股权资本市场的发达,并以此降低实体经济杠杆,并自然而然地降低金融风险,自然而然地降低金融杠杆。

所以我们说,系统性金融风险往往是整体经济风险的外化表现,单独从金融角度出发去除系统性金融风险,不仅徒劳,而且极易适得其反。从这个角度上说,中国央行的视野还需要进一步放大,要站在整个经济良性循环的角度去认识金融问题。所以,特别希望央行官员下到工厂企业去实地调查,不仅是去了解一手的经济情况,更重要是强化金融业的实体经济意识,想实体经济之所想,急实体经济之所急,这或许能有助于尽快实现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本源回归。

「赞同、支持、鼓励!」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2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自定义金额

2元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