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在写《三少爷的剑》的影评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

“武侠电影的时代已经终结了。”

册子君当初这样想并不是没有理由的。

历数这些年《四大名捕》、《锦衣卫》、《血滴子》、《太极》、《黄飞鸿之英雄有梦》、《剑雨》等诸多武侠电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么质量平庸无比(《四大名捕》、《太极》、《白发魔女之明月天国》等)

要么便是叫好不叫座(《剑雨》、《倭寇的踪迹》、《箭士柳白猿》等)

唯一成功的,怕只有另类一点的武侠片《叶问》系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叶问》与其说是武侠片,不如说是功夫片

即便是当初被许多人赞誉不止的《绣春刀》,虽然豆瓣评分7.5,可也只有9000多万的票房。

是什么时候,武侠电影的生存空间已经如此逼仄了?

不仅质量大多不如人意,就连数量也日渐稀少。

在这种大环境下,“武侠电影已死”并非只是危言耸听。

可是现在,《绣春刀2》在我脸上打了一巴掌,我得收回之前的论断了:

武侠电影,若说是崛起,还为时尚早,但还远远没到消亡的时候。

《绣春刀2》豆瓣评分7.7,在今年的国产剧情片中排行第二,仅次于《大护法》。

不仅赢得了口碑,在票房上同样不弱,才上映三天,票房就已超过前作,达到了九千多万。

虽然市场空间大不如前,但武侠电影的群众基础还在,市场不缺武侠电影,缺的是具有新意的武侠电影,如果现在拍武侠还是按照八九十年代港片的风格来拍,观众审美疲劳,这是必然的。

那么,《绣春刀2》究竟“新”在哪儿?

首先,是风格上的推陈出新。

在大多数的《武侠片》中,主角大多是些豪情万丈的盖世大侠,他们或许经历数次沉浮、或许被人阴谋暗害,但电影始终洋溢着一股侠骨柔情。

疾驰的马蹄、潇洒的背影和壮阔的夕阳…..这些往往都是其必备元素。

但《绣春刀》系列中的主角,与其叫大侠,不如叫做小公务员。不仅和豪情挨不上边,甚至可以说是憋屈窝囊。

这个主角名叫沈炼,沈炼是一名锦衣卫总旗(在《绣春刀2》中,则是一名百户),总旗是七品官、百户是六品官,虽然社会地位比起平民百姓要高不少,但是在大人物层出不穷的电影荧幕上,只能算是基层小吏。

如果诸位对此没有概念的话,对比下同样是以锦衣卫作主角的电影《锦衣卫》,就能知道这二者其中的差距了。

《锦衣卫》中,甄子丹饰演的青龙乃是锦衣卫指挥使,乃是特务机构锦衣卫的首领,正三品官职,相当于抗战时期国民党的军统领导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锦衣卫》由李仁港指导,电影服装延续了他一贯的“飞碟帽”造型

和《锦衣卫》中的青龙比起来,张震饰演的青龙完全可以说是个彻头彻尾小人物。

小人物的命运,自然和大人物不一样,如果说大人物是在暗中布局、操纵一切的棋手,那么沈炼这样的小人物只能算是任人摆布的棋子。

他们对未来的前途一无所知,为当下的处境忧心忡忡。

《绣春刀1》的三兄弟,他们或者是为了赎回心爱的女人而陷入两难,或者是为了应对师兄的压榨烦心不已,或者是为了官职升迁而劳心费力….

这样的人物,明明有着一身武艺,却毫无半点“侠”气。他们没有行侠仗义,行事动机皆是出于私欲。

也正因此,观众不再以瞻仰大侠风采的心态去看这部《绣春刀》,而是以一种平视的姿态去观察动荡年代中的这些小人物们。

这是《绣春刀》给观众欣赏武侠的一种新体验。

有人说,《绣春刀》很有古龙的风格,我不赞同

古龙笔下的人物虽然也不乏生活窘迫者,可他们潇洒豪迈,有钱就去买酒,没钱就去蹭酒,洒脱豁达。

哪里像《绣春刀》中的沈炼他们一样,会为了世俗名利而忧心不已?

说完了影片整体基调和人物塑造上的新意,再来说说剧情上的不落俗套。

《绣春刀1》的剧情讲述的是锦衣卫三兄弟奉命追杀魏忠贤,最后却卷入到一场宫廷阴谋当中的充满悬疑的故事。

《绣春刀2:修罗战场》讲述了明天启七年,北镇抚司锦衣卫沈炼在追查案件中身陷阴谋,为了证明清白,与少女北斋,同僚裴纶协力查明真相的故事

《绣春刀2:修罗战场》是《绣春刀》的前传,应该是当初编写《绣春刀1》的剧本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做一些铺垫,所以从剧情衔接上看,这两部显得略有生硬。

不过瑕不掩瑜,我们可以通过这段剧情中发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结合史实。

香港的武侠片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不忠于史实,对历史的改动程度较大,服化道等细节也和历史真实有着很大出入。

比如《笑傲江湖2:东方不败》里的东方不败,他在里面与倭寇串通谋反,不仅与金庸原著和历史背景有着很大出入,在造型上面,也和当时的战国风很不搭调,而是一股浓郁的平安时代的日本贵族风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比如脍炙人口的《黄飞鸿》电影系列,不仅有黄飞鸿救下李鸿章等明显与历史不符的情节,甚至有的还把黄飞鸿放置在鸦片战争的时代背景下,与林则徐共同在虎门销毁鸦片。

这样做能够极大的拓展电影的想象边界,但是在真实性上,却弱了几分。

而《绣春刀》则是大陆班子制作的,可以说是观念比较传统吧(相较而言),大陆电影一直不像香港电影那么天马行空、那么“混搭”

贴合史实有什么好处呢?

就是真实感,你会觉得这些事情是以前真实发生过的,电影营造出来的小公务员的压抑、官场的黑暗….即是跨越了近四百年,依然能够让人感同身受。

为什么?因为剧中主角的遭遇令我们亲近,沈炼和我们一样,都是身不由己、命不由己的小人物。

要说唯一相差比较悬殊的,怕也就是颜值了。

影片的故事背景是特务政治发达的明末,关于这段历史,明末的夏允彝曾在《幸存录》中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

曾经有五个人,在京城旅店喝酒,酒至酣处,其中一人说:“魏忠贤这个阉人,快要倒台了。”其他四人大惊不已。不久酒席就散了,五人回房休息。

睡到半夜,忽然房门被踢开,锦衣卫闯入房中,将五人全部抓获。

那个辱骂魏忠贤之人被浇以沥青,待凝固后再用刀割椎敲,整张人皮都被剥了下来。

其余四人吓得快要死过去了,魏忠贤却“每人赏五金压惊”,放了他们。

电影中的锦衣卫裴纶利用“无常簿”拷问和尚的一幕,虽然不如历史残酷,但同样叫人触目惊心。

不光是大氛围营造,连服化道等细节也十分贴合历史(当然,这是相比较其他武侠而言的,肯定不能做到完全贴合,比如朱由检向魏忠贤下跪这一幕,就改编得有些太过了)

这一点就和那些浪漫化、架空化了的武侠片截然不同。

当然,不是说江湖义气、侠骨柔情的武侠不好,而是说,现在再去复制《新龙门客栈》、《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这样的武侠电影,珠玉在前、太难超越了。

就像武侠小说,许多人都觉得武侠小说没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金庸已经把武侠给写绝了,其实这么说也不大准确:

武侠小说这块领域并没有开发殆尽,只能说是许多武侠小说作者都陷入了金庸武侠小说的模式和框架之中,难以跳脱出来。

虽然武侠小说面前横亘着金庸这座大山,但并不意味着后来人一定要跨越这座大山,绕过去另辟蹊径也可以获得成功,就比如说孙晓的《英雄志》,完全不同于金古梁温的武侠,但同样是一部杰出的武侠。

需要推陈出新的不仅是武侠小说,还有武侠电影。

尽管《绣春刀》还有许多地方有很大不足,比如感情戏的刻画,比如节奏的收放……

但从“为武侠电影注入新活力”这个角度来看,《绣春刀》和《绣春刀2》无疑是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