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们·我们

马蒂斯,杜尚,蒙克……从19世纪到20世纪,现代艺术大师们在动荡的世界中追寻着艺术和自我;如今我们再看他们,是贵族、渣男、疯子、逆子、孩子……就像我们看他人,看世界,总会有自己的理解方式。

知其然现代艺术大师系列,这一期的主题是“他们·我们”。

这次,我们来聊聊真正的贵族——莫迪里阿尼。

2015年11月9日,刘益谦以10.84亿人民币的成交价格拍下一幅《侧卧的裸女》,一时轰动了整个艺术圈。

Amedeo Modigliani,Sleeping Nude with Arms Open ,1917,oil on canvas

很多人开始问,画这幅画的人是谁?莫迪里阿尼?

莫迪里阿尼是谁?

在众星云集的现代艺术大师里,他算不上最有名——尽管当时,毕加索视他为强劲的对手。

他的前女友,也就是著名的俄罗斯诗人安娜·阿赫玛托娃回忆道:“他和声誉连边儿都没沾上……他非凡的才华,只从黑暗里透出些许微光来……他彬彬有礼,但这并非出于教养,而是来自他那高贵的精神。”

对他又爱又恨的艺术经纪人写道:“他太迷人了……他高贵的灵魂,在其瑰丽却残缺的美中,依然留在我们身边。”

一个曾经委托他画肖像画的买主想起那次一面之缘:“看他画得多仔细。面部所有的特征都像是用针刻出来一样精细,而且没有任何修改。我相信他一定很穷,但却有着贵族的气质。”

评价是多么一致呀——“贵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画的肖像画,风格那么强烈——就算悲伤也不失优雅,就算妩媚也不失得体。

但他在同期只留下一幅自画像,名字叫《作为自画像的小丑》。

Amedeo Modigliani,Pierrot (Self Portrait as Pierrot) ,1915,oil on canvas

贵族式的灵魂,被许配给小丑般的命运,

那几乎是风起云涌的20世纪艺术史的另一面——比起载入史册,更愿做一个独特的灵魂。

如果这个世界对你不公正

1884年,莫迪里阿尼出生在意大利,那种激情和浪漫是他的血液。

他出生的那一年,父亲生意失败,原本殷实的家庭宣告破产。但这并没有影响莫迪接受良好的教育——大部分要归功于他受过高等教育、又极度热爱艺术文化的母亲。

16岁的时候,莫迪利阿尼患上肺结核。那个时期,肺结核被称为“白色瘟疫”,致死率为97%。病菌从肺部开始,慢慢侵略全身,使免疫系统全面崩坏。

莫迪之后的20年,都在与这个魔鬼为伴。

但他要和魔鬼跳舞,热烈地跳舞——

“我要的人生短暂但剧烈。”

莫迪里阿尼照片

莫迪里阿尼因为身体原因不能正常上学,也因此有了时间广泛阅读。他可能是现代画家里阅读诗歌、文学、哲学最多的那一个。

莫迪11岁的时候,他母亲就发现,这个聪明但又任性的孩子可能是个艺术家。

14岁那年,莫迪开始跟着老师学画画,展露出天赋。母亲带他去意大利各地长见识,当小莫迪在美术馆里亲眼看到那些意大利古典时期大师的作品时,深受震撼。

那种优雅和高贵,是他要追随的。

但那种百年来已经僵化的形式规则,是他要超越的。

如何去画人?

文艺复兴时期,先辈们已经将神性画成人性,之后,又该将人性画成什么?画成情绪、动作、肌肉?……这就够了吗?

“肖像画”这一亘古的命题,究竟该怎么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拉斐尔、提香、伦勃朗的肖像作品

他背诵着年轻时最爱的《马尔多罗之歌》。来到当时所有有志艺术家都必须去的地方——巴黎:

如果人们在这个世界上对你不公正

(你的经验以后会证明这点),

那没有理由在另一个世界上就对你公正。

你最应该做的,不是想着上帝,

而是自己为自己主持正义,

因为人们拒绝把它给你。

疯子,王子

1906年,莫迪里阿尼来到巴黎。

他活得窘迫,但并不落魄。

酗酒和滥用药物让他变穷,变邋遢,变混蛋。

他把自己的画极其便宜地卖出去(如果幸运的话),一到手的钱就去买酒。

他租来的工作室里,一床一桌椅一画架,剩下的就是空酒瓶。

喝醉的时候,莫迪会跑到街上撒酒疯,甚至光着身子大喊大叫,那时候他出的名,都是因为出的丑——没有人欣赏他的画。

但这并不阻挡女人们往莫迪里阿尼身上扑。

从一开始的安娜·阿赫玛托娃,到后来的英国女诗人、评论家比阿特丽斯·哈斯丁,以及之后不惜和家里断绝关系的珍妮·赫布特尼,个个都是缪斯。

阿赫玛托娃和哈斯丁

甚至男人们。

莫迪后来遇到的经纪人兹博罗夫斯基对他可好了,为他雇佣模特,为他交房租,带他看病……

基斯林、苏丁等艺术家是莫迪忠诚的朋友,他们骂骂咧咧,喝酒作画,不屑一顾。

Amedeo Modigliani,Portrait of Leopold Zborowsk ,1916,oil on canvas

莫迪里阿尼表现得像个疯子,内心却是个王子

他的魅力不是毫无理由。

这个不得志的艺术家,却有着天生的乐观和激情,充满了浪漫主义和正义感。

一战打响的时候,他甚至报名参军——结果当然因为身体原因被拒绝了。

他给母亲写的信中,总是在说,会好的,明天就会好的。我会把画卖出去,我会画得更好。

他从来不抱怨。

酒醒后,他依然对未来充满信心。

世界不会把公正送给你,那就一遍又一遍,敲响它的门。

即时我不画瞳孔,他们也在看

莫迪里阿尼的简介里,写着画家,雕塑家。

生活的疲惫让莫迪里阿尼想寻求一种新的出口——便是雕塑。

他曾和布朗库西是密友,当时两个人不相上下,互相激发。

莫迪里阿尼热爱用石头雕塑,那种古典的庄严、丰富,和对时间的召唤感,在这种原始的艺术形式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像是着了魔,没钱买材料的时候,就去附近的工地偷。

他怀抱着复兴自己的决心,去复兴雕塑。

结果,他喝了更多呛人的酒。

材料太贵,身体太差,雕塑依然无人无津——使得莫迪里阿尼只能再返回绘画,返回他唯一能承受的艺术形式。

但雕塑对于莫迪里阿尼的绘画异常重要。

从那以后,莫迪里阿尼的画达到了艺术生涯的巅峰。

莫迪里阿尼的雕塑作品

肖像画,要将人画成什么?要将人性画成什么?

——自然。

从事雕塑期间,莫迪深受非洲艺术影响,特别是对线条的运用——

一根线就是一张脸,一根线就是一座山……

莫迪里阿尼将这种简化又变化的手法运用于自己的画作中,裸体和欲望都变成了线条,因此流畅、典雅,又呼之欲出;

脸庞变成了线条,成了一种既抽象又具象的讯息——由这个人传递出来的,关于灵魂和内心的气息。而眼睛是那个入口。

你无法忽略迪里阿尼画作中的眼睛——尽管他不画眼睛。

莫迪曾说:当我了解你的灵魂时,我会画你的眼睛。

结果是,他把眼睛画成了其他样子——

“空洞,或昏昏欲睡,常常两者兼具;星星,小仙人掌,钻石纽扣,小池塘,琥珀,旋涡,金属球。”

——卡罗尔·曼

正因为眼睛太重要了,所以他选择不画它。

——而是用整个画面去表现这“灵魂的入口”。

莫迪曾对自己的好朋友苏丁说过,

塞尚的人物,就像古代最好的雕塑一样,是不用眼睛看的。我的,则相反,他们在看。即使我有时不画瞳孔,他们也在看。

Amedeo Modigliani,Man's Head (Portrait of a Poet) ,1915,oil on canvas

生命的灵魂虽有五扇窗

天堂的支柱却仍被扭曲,

于是你只会相信谎言

如果你只用双眼观看,而不去洞悉。

——威廉·布莱克《永恒的福音》

莫迪里阿尼的灵魂里,永远睁着一双眼睛。它承受痛苦,却依然坚持用自己的方式去洞悉世界。

这些后来被卖出天价的画,在当时依然不受欢迎。

莫迪喜欢古典,又想激活古典,这在如今看来那么当代艺术的理念,在当时却是两边不讨好——不够先锋,也不够传统。

就像现在,再怎么当代,也难逃“合时宜”的规则。

莫迪里阿尼的回答是:

当一个艺术家需要一个标签的时候,他就迷失了。

妈妈,我想回家

36岁那年,莫迪里阿尼贫困潦倒地死在自己的床上,最后的爱人珍妮陪在他身边,肚子里怀着他的第二个孩子。

后来,女人带着还在肚子里的孩子跳楼自杀了。

如果你搜“莫迪里阿尼”,网上流传最多的就是这个故事。

人们如果谈论起他的艺术,最先谈论的就是那个近11亿的天价。

Amedeo Modigliani,Portrait of Jeanne Hebuterne in a large hat ,1918,oil on canvas

莫迪里阿尼在世的时候,只办过一次个展,开幕当天就因为警察叫停而关闭。

他没有等到,就在他去世后不久,他的画开始风靡欧美。

他的好友基斯林悲痛地追问:为什么你不在这儿看自己名声鹊起?它是一天更胜一天。

但这一切都与他无关了。

疾病、贫穷、酒精摧毁,或者可能就是因为他才华有限,莫迪里阿尼最好的那几年并不长。

但就在那几年,他坚持了下来。

像个贵族一样,接受这个不公平的世界,痛苦着、大笑着坚持了下来。

莫迪里阿尼在临终时写了四首诗,这是第三首:

艺术女神

呼唤所有的流浪者

呼唤所有远方的流浪者

寂静的号角

宁静的航船

催我睡着

摇我睡着

直到东方破晓

Amedeo Modigliani,Self portrait o ,1919,oil on canvas

他的最后一批作品里,他的自画像

相关阅读:

知其然 | 马格利特:这不是一只烟斗,他也不是一个画家

知其然 | 席勒:我爱你的身体,这令人羞耻吗?

知其然 | 马蒂斯:爱上这世界,用一种野兽的语言

参考资料:

  1. 《莫迪里阿尼传》[美] 乔弗里梅耶斯(Jeffrey Meyers)著,吴晓雷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 《莫迪里阿尼》导演: 米克·戴维斯,2005

  3. 《蒙巴尔纳斯19号》导演: 雅克·贝克,1958

  4. 《黑夜的蝴蝶》[法]阿兰·儒弗瓦 著,钱林森 / 蔡宏宁 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透过一个人的眼睛,可以直视心灵。

你会如何描述,你拥有一双怎样的眼睛?

策划团队:其然团队

撰文:成黎

责编:陈元

版式:朱一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