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内忧外患下的Uber正在迅速收缩自己的全球战线,在这一步以退为进背后,Uber或许找到了一条实现全球战略的新道路。

风紧扯呼

中国澳门,中国澳门,最大网约车平台Uber这回真的跑路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错,曾经在2016年就宣布要撤离澳门,却被2.3万民众用网上签名挽留住的Uber,这次彻底离开澳门了。上一次,Uber或许还是以欲擒故纵的姿态敲打认为他们违反法律的澳门政府,但这一次,Uber是真的撑不下去了。

囿于人口规模以及地域限制,澳门目前的出行市场并不算大,但潜力巨大。根据第三方数据统计,澳门人口超过65万,每年接待的游客量却超过3000万人次,而当地的出租车数量仅有1300多辆。

按理说,这样的土壤应该十分适合网约车平台的生长,不过澳门政府对Uber的抗拒十分坚定。根据澳门政府规定,经营轻型出租汽车客运业务,必须获得由澳门市政厅发给之许可,该许可以执照作为凭证。

Uber从2015年10月进入澳门,但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取得这一许可。Uber亚洲区总经理Mike Brown曾表示,仅仅在澳门运营了10个多月,300多名澳门Uber司机被处罚了1000多万澳元

根据Uber官方发布的声明,截至正式离开澳门,他们依旧没有被澳门政府纳入当地法律框架,“我们每天都在尽力让我们在澳门的运营合法化。不幸的是,在这件事情上,我们还有提升的空间。”

尽管无奈撤离,但Uber临走之前还是表示,不排除未来会重新回归,而且已经在和旅游和运输行业展开初步接触,希望找到适合澳门运营的法律框架。言下之意,就是“我胡汉三还会回来的。”

不过,在目前Uber总体内忧外患不断的情况下,回来的这一天或许遥遥无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退再退

澳门当然不是Uber第一个放弃的市场,但肯定也不是最后一个。

就在正好一周前的7月13日,Uber发布声明,宣布与其俄罗斯对手Yandex整合,将俄罗斯、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白俄罗斯、格鲁吉亚、哈萨克斯坦等六国的网约车与外卖业务都转由Yandex运营。

经过整合后,Uber通过自己的原有业务以及出资的方式,获得了“新Yandex”36.6%的股份,这一退出模式和当初获取滴滴股份后退出中国的方式如出一辙。

根据不少国际媒体发布的消息,Uber在印度、东南亚市场持续亏损,已经有投资者提出Uber应该与Ola和Grab达成类似交易,退出印度、东南亚市场,而一些Uber离职员工表示退出事宜已经在推进。

退一步海阔天空,不仅是在国际市场上,Uber正在从各个方面贯彻这一理念。

6月底,以对司机严苛闻名的Uber开始允许司机通过APP收取小费,并减少了司机的等待成本——若乘客让司机等候时间超过2分钟,将按时间收取费用,取消叫车订单的补偿时间也由5分钟变为2分钟。

这一举措显然是在为Uber前CEO卡兰尼克辱骂司机导致的大量司机流失做出补救。另一方面,Uber也在为闹出的性骚扰丑闻为自己的品牌形象做出补救。

近日,Uber的多名董事会成员透露出下一任CEO极有可能是女性,候选人中包括雅虎前CEO玛丽莎·梅耶尔、Youtube现任CEO沃尔思琦等优秀女性管理者。

除了这些潜移默化的改变,更为直接的一点是,Uber董事正在频繁与软银集团接触,希望向软银出售部分股份。

必须说明的一点是,在Uber全球的竞争对手滴滴、Ola、Grab等等背后,都有软银的身影,也正是软银在2015年初,推动全球的网约车平台建立了全球共享订单的“反Uber联盟”。

向事实上最大的竞争对手示弱、示好,曾经在卡兰尼克领导下锋芒毕露藐视一切的Uber,看起来颓势尽显。

“Uber联盟”

然而,Uber这样的低姿态并非举手投降,反而很有些以退为进的智慧。

或者说,Uber如果抓住这次机会,极有希望从一个台面上冲锋的战将,转变为台面后运筹帷幄的枭雄。

从2011年就开始全球化运营战略的Uber,2016年覆盖了全球70多个国家与400余座城市,论规模体量,无疑是在网约车平台全球化战略中走得最快、最远的领头羊。

然而,在卡兰尼克激进的扩张战略之下,强势的Uber迎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私家车保有量高、出租公交系统完善的发达国家,Uber受到了不少工会的抵制以及政府政策的牵制,而在交通系统不完善的发展中国家,“高大上”的网约车又不符合地方的出行习惯。

两个很有意思的例子是,Uber在印度的竞争对手Ola,凭借其独特的“网约三蹦子”,还非常接地气的推出了相应的外卖、支付等等附加项目,利用本土化基因在印度市场占有率上完全超越了Uber。

而东南亚的Grab更有意思,针对东南亚消费水平低、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的状况,Grab推出了“网约摩托车”,获得了东南亚市场的强烈反响,大受欢迎,市场占有率同样可以和Uber一较高下。

不客气的说,Uber一口气冲入了众多国家,却都是泥潭深陷。更不好的消息是,这引起了各地网约车平台的同仇敌忾,于是,“反Uber联盟”的诞生顺理成章。

但现在,包括Ola、Grab、Gett等原本的“反Uber联盟”都面临着一个十分有趣的选择,其一是继续和Uber死磕烧钱大战直到一方力竭认输,而另一个选择就是和滴滴、Yandex一样,将部分股份转让给Uber,换来一家独大的市场。

这并不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选择题,毕竟滴滴、Yandex已经做出了很好的范例。而一旦这些交易完成,曾经的“反Uber联盟”彻底转变成了“Uber联盟”,因为Uber将成为他们的大股东。

对于Uber来说,这也意味着他用另一种方式实现了自己的全球化战略——每一个国际市场的最大巨头都是自己的盟友,而这些盟友比自己更熟悉市场的需求、更能够挖掘出市场的潜力。

如果这个有趣的设想最终实现了,Uber或许会迎来另一个新的巅峰。

———— END ————

行业爆料、加入读者交流群

请加小助手微信:ruxue44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