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来过开封的人都有这样一个感觉,就是夜市多,一个接一个。夜晚古街上的吆喝声,一瞬间以为自己穿越回了大宋。“炒河盘”便是开封夜市不得不品尝的美味之一。今儿个,就让谷老师带我们一起来品尝炒海盘的美味吧。(编者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郭德纲的相声中有这么一个小包袱:“河面上飞过几只海鸥。”河面上只能有雎鸠之类的河鸟,哪儿来的海鸥?!不过这样的错位在开封的一种美食上还真有体现,那就是炒海盘。开封是内陆城市,远离大海,但却依傍黄河,虽有河鲜却无海产,所以炒海盘这样的美食就显得令人费解。

当然,你可千万不要拿现在风行于开封各大夜市的“同福记炒海盘”来挑我的毛病,现在的同福记炒海盘是真海鲜,有蛏子、花蛤等等三五种,但这是近几年兴盛起来的,伴随着运输与保鲜技术的发展,这种带着海风气息的食材才来到了黄河之畔的城市。而我所说的炒海盘则是自我童年时代就开始飘香的美食,当然,我这里所说的炒海盘实则为炒河蚌,而开封人不讲究那么多,只管称其为“炒海盘”,按照郭德纲的相声逻辑,那就是“河边上弥漫着炒海盘的香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开封因为紧临黄河,所以并不缺水,黄河水在引进自来水公司处理并供市民饮用之前,要经过两个大坑的沉淀和一条引水渠的导引,那两个大坑就是开封人熟知的黑池和柳池,而那条引水渠就是清水河,我童年所吃的河蚌几乎全部来自这两湖一河。每到夏季放了暑假,父亲就会带着我下河摸蚌。当时的生态环境远胜于今,在河湖的浅水区,用脚去踩河泥并感知河蚌的硬壳,踩到之后下手去摸,一只河蚌就到手了。虽然摸河蚌时双脚偶会被杂物划出血,手指也会被河蚌夹得生疼,但是这并不影响我对美食的狂热!

那时摸到的河蚌有大有小,小者如掌大者如盘,略呈长三角形。摸到的河蚌不能当时就吃,因为在河泥中生存,所以河蚌体内有泥沙,要吐净了才能吃。父亲往往弄一个大盆加满清水,把河蚌养着,每天往水里滴几滴香油,为的是让河蚌吐泥沙,水是每天一换,大约三五天即可。这三五天对我而言是煎熬,所以三五天之后的尝鲜就是盛宴!河蚌肌肉强劲,极易嚼不动,炒制的火候就显得极为重要。父亲把蚌肉挖出来之后会细细切丝,葱姜蒜下热油炝出香味,河蚌丝下锅快速翻炒,在此过程中下白酒、淋酱油、撒辣椒丝、加盐加糖小火略焖,这一系列过程丝毫不敢大意。不大会工夫,随着阵阵鲜香,炒河蚌就被端上了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吃炒河蚌真是一种享受!入口之后,先是河蚌那浓郁的鲜味,细细嚼来又有紧致细嫩的口感,咽下去之后又是弥漫在口腔里略带酒香的回味与弹牙的美妙感觉。微辣的炒河蚌既宜下酒又宜下饭,远比现在夜市上的炒海盘美味。我曾亲眼看到现在夜市炒海盘的摊主往锅中加入多得吓人的盐、味精、辣椒、酱油,吃的时候全无鲜味,吃完之后口渴一天,那种浓油赤酱的做法不像是在处理鲜物,倒像是在烹调干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人讲“食色性也”,所以也往往把美食比成美色。有一道名菜,叫“西施舌”,就是某种贝类的肉,想必是极为细嫩爽滑,再加上特有的形状,就被“好色”的美食家称为西施之舌,以此形容那种极为美妙的口感。我常联想起来中国人形容一道菜好吃,就会说“好吃得把舌头都吞下去了”,虽此舌头非彼舌头,但我一直固执地认为这句话的灵感就来自于“西施舌”。不过我一直纳闷的是,这贝肉若真是如美女之舌,人们怎么还下得去口啊!所以,我吃河蚌肉时更愿意把它想像成另一种意象——瑶柱,于是也就觉的既饱了口腹之欲又算得上含英咀华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在,要想吃到开封特色的炒河蚌,只能到黄河堤畔的农家乐了,现捞现做虽也不错,但嚼不动的时候也很多,泥沙硌牙也是常事。记得前一段到南京出差,当地朋友请我喝河蚌汤,他们看我一碗碗地喝,于是自豪地说:“多喝点,这是我们这儿的特色菜,你们那里吃不到吧!”其实我心中暗笑,一边夸赞汤的美味,一边努力嚼着怎么也嚼不烂的河蚌……

文 | 谷小龙

图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