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二战后实力一泻千里,再也没有当年的威风,更没有能力阻挡殖民地独立解放的趋势。打赢了二战,却丢掉了大部分的殖民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此,英国也不是没有做过努力,比如埃及独立后,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英国当然忍不了,联合法国出兵,结果打的力不从心,在美国的干涉下之后灰溜溜撤走。通过这件事,英国绝望地看清了自己的实力。之后逐渐放弃了对新加坡、马来亚、科威特、巴林、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地的殖民统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力不从心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殖民地管理耗费英国大量的人力、物力,频繁的冲突和战乱也让英国很头疼,费力不讨好,实在是“心累”,放弃就放弃吧。

但也有例外,如果这块殖民地战略意义重大,那英国也是拼了老命都要保住的。比如中国的香港,当时丘吉尔就是咬住不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割走了香港岛及九龙半岛,1898年,又强租了新界,租期为99年。二战中,日本从英国手中将香港夺走。日本投降后,香港的归属成为焦点。

蒋介石一直希望日降后,能收回香港,1943年的开罗会议上,提出此事,得到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支持。德黑兰会议上,当罗斯福就香港战后归还中国的可能性上征求英国的意见时,英国首相丘吉尔拒绝讨论此事,并在会上宣称:“战争结束时,我们并不要求给自己增加领土,同样,我们也不打算放弃任何领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5年4月,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去英国讨论香港问题,丘吉尔竟直截了当地说:“除非踩过我的尸体,否则休想把香港从大英帝国版图中除掉。”“我们决不会放弃大英帝国旗帜下的一寸领土。”

丘吉尔之所以拼了老命也要保住香港,归根结底离不开两个字:利益。首先香港的战略意义就不用说了,其次是商业价值,英国在香港的既得利益集团英商中华协会表示“保持香港对战后中国与远东的贸易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并希望英国政府决不能放弃香港。政商相互影响、相互支持,决定了英国对香港的殖民主义立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说罗斯福在任时间再长点的话,或许还有一线希望,杜鲁门一上台,在英国的压力下,彻底倒向了英国,就这样,香港重新落入英国之手。其实,将自己领土主权的索回,完全寄希望于某一大国的支持,本身就是靠不住的,也是软弱的,将理直气壮的事情做得低声下气,关键是没能如愿。时隔70多年,再回顾这段历史,依然令人愤懑、屈辱、憋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