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0年前,新中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在玉门(老市区)诞生,刚刚建市3年的玉门市机关从玉门镇(现在的新市区)搬到油田所在地,因油设市。图为荒凉的玉门老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9年8月11日,中国第一口油井在此出油,鼎盛时期人口达到13万。六十年代,玉门油田担负起了大学校、大试验田、大研究所,出产品、出人才、出经验、出技术的"三大四出"历史责任,先后向全国各油田输送骨干力量10万人,被誉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王进喜就是其中之一。图为几乎废弃的体育场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后,地方政府和企业相互依存、共同发展,油田开发如日中天,地方经济突飞猛进,玉门人和油田人为此而深感自豪。至上世纪末,玉门市已发展成为总面积1.3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8.82万人、城市人口10.8万人的一座新型工业城市。图为远处的烟囱还在冒着气,跟以往相比这里的萧条简直翻天覆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谁也不会想到,时隔半个世纪之后,一座因油而设的工业城市竟会与油田“分道扬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半个世纪过去了,随着石油资源的枯竭,油田基地搬离,市政府西迁至70多公里外的玉门镇新城,数万居民弃老城外迁,昔日辉煌的玉门城如今弃楼遍地,几乎成了一座空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夜晚的玉门老城公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早晨太阳刚刚升起,这座颇有年代感的交警指挥亭述说着这里曾经的车水马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铁人王进喜的雕塑被修葺一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座城市除了为数不多的石油工人之外就是一些老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座医院搬迁后遗留的柜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破败的院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被封门的医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石油输送管道下面的酒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坍塌的建筑已成危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戛然而止的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朋友遗留下的玩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破败的院墙和远处的烟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工人电影院,曾经辉煌一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去楼空的住宅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地房价一跌再跌无人问津,很多住宅区都被封闭了。玉门,一座石油老城的转型之路,并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