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田苗寨位于凯里市西北部,湘黔铁路环绕村寨而过。

芦笙的起源

据说,马田芦笙节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相传远古时,以少数民族蚩尤为首领的九黎族部落在中原逐鹿大战失败后,余部从北面的黄河流域逃往南面的长江流域,然后又从东边的长江流域沿江逆水向西迁徙,其中一批以苗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迁徙至黔东南的清平(现凯里市)时,发现巍巍的香炉山一山雄起,统领众山,又发现万潮的老鸦山气势雄伟,土地肥沃,山涧流水,宜于人居。两山山巅常年云雾缥缈如烟,形态迷人。他们便以香炉山作为始祖蚩尤的象征进行朝祖,把老鸦山作为聚居地安居下来,终结了长年累月的艰辛迁徙。

静谧的马田苗寨

他们便以香炉山作为始祖蚩尤的象征进行朝祖,把老鸦山作为聚居地安居下来,终结了长年累月的艰辛迁徙。他们在香炉山和老鸦山开荒种地,繁衍生息,并在老鸦山开辟了第一个芦笙堂开展吹笙跳月活动,期间,附近十里八乡的苗寨同胞们得知这一活动后,也经常前来观赏参加吹笙跳月活动。后来,为传播苗寨芦笙文化,活跃各地苗寨同胞的娱乐气氛。

凯里香炉山远景

芦笙堂主乌娜(苗语)和乌妮(苗语)及芦笙手杨固脑研究后决定把芦笙分传到附近苗寨,让各地苗族同胞一起享受芦笙给大家带来的欢悦。其中一支传马田,一支传三江,一支传舟溪(苗语:甘囊香),一支传铜鼓(麻江下司),一支传龙山(今麻江),一支传龙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舟溪甘囊香芦笙会盛况

马田苗寨接到老鸦山传来的芦笙时,举行了隆重的接笙仪式。之后又请来风水师选定马田寨子中间一块较为平坦的场地作为芦笙堂,还请来算命先生掐算并选定每年正月十五到十七这几天作为一年一度吹笙跳月活动的日子。

芦笙活动节前祭祀

马田芦笙节的开幕仪式是有一定规矩的。传说从前每年正月十五这天早上九点钟左右,全寨苗胞齐聚芦笙堂,首先由寨里最德高望重的寨老带领大家面向东方烧香祈福,祈祷来年的日子如日月东升越过越红火,其次面向香炉山叩拜,以祈求蚩尤降灵保佑众生平安幸福,再面向芦笙的发源圣地——老鸦山叩拜,以感谢芦笙始祖乌娜、乌妮等芦笙始祖的恩赐,马田才有芦笙节的活动。祈福活动结束后,八个身强体壮的男子牵着一匹枣红大马来到芦笙堂中央宰杀,以祭祀天地之神。巫师还带领大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万物生辉,人人安居乐业。还举行了鸣礼炮给芦笙挂红布等仪式。其次请芦笙堂的发源圣地——老鸦山的寨主或德高望重的老人首先吹响第一声芦笙,给马田寨的芦笙手敬酒,给学庄寨和马田寨跳芦笙的姑娘们发毛巾,再由马田寨芦笙手吹起芦笙,带领姑娘们围圈跳起芦笙舞,以示芦笙节正式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芦笙节活动前的祭祀活动结束后,所杀之马的马头、马身留给马田寨,四条腿分别送至龙场麻唐、三江、舟溪(甘囊香)、麻江,由那里的寨主接受,以示继马田芦笙节之后各地继续开展芦笙会活动。从此以后,各地芦笙会代代相传,越办越隆重。

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变革,现在芦笙节的开幕仪式更加经济减省了,把过去的杀马祭祀改为杀鸡宰羊祭祀了。马田芦笙节起会前首先请老鸦山的寨主或德高望重的老人到马田芦笙堂来吹起第一支芦笙曲,然后才能起会的规矩一直沿用至今。

群笙相聚,舞的海洋

每年正月十五这天十二点钟左右,马田芦笙堂就开始沸腾了,刚刚过完苗年(万潮一带苗族同胞把正月十四视为过苗年的日子)的苗族同胞三三两两地向马田芦笙堂聚集,附近乡镇的芦笙队或青年男女也纷纷前来参加芦笙会,人数达上万人,把整个芦笙堂挤得水泄不通。芦笙堂内,小伙子们穿着富有民族特色的家织粗布衣来回穿梭,也许他们是在寻找自己的另一半,姑娘则穿着缀满银饰的蜡染或刺绣盛装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害羞似的在窃窃私语。芦笙堂上,各自为阵的芦笙相继奏响,每个圆圈都聚集了欢乐的舞者。

姑娘们踩着悠扬的芦笙曲点子,翩翩起舞,舞姿优美大方,不断赢来观众的掌声。舞圈外挤满了观者,有忙碌了一年把丰收的喜悦全部展示在女儿服饰、银饰上的舞者父母,有男女青年或者长者,他们各自的脸上挂满了喜悦的笑容。白天的芦笙场上,各式各样的服饰应有尽有,争奇斗艳,可视为一场空前的民族服饰展示会。到处都是欢乐的人群,歌舞的海洋,到处都是洋溢着浓郁的民族风情。芦笙节期间,除了举行吹芦笙比赛外,还举行斗牛、斗鸡、赛马、唱苗歌、对情歌等比赛,整个活动项目令人眼花缭乱;入夜的马田寨,灯光点点,酒歌阵阵,小伙姑娘成双成对,情歌宛转悠扬。芦笙会的第三天,小伙子们则准备好银饰(铜币或一些有纪念意义的苗家信物,现在则准备人民币)、姑娘们则准备自己亲手编织的苗家花带,他们在边吹芦笙边跳舞中一旦找到自己心目中的对象,便会交替定情信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芦笙会成就有情人,成为鹊桥会。青年们通过吹笙跳月,互相认识,游方,对歌,加深感情,在达到情投意合的基础上,在没有任何干涉、任何限制的情况下,决定自己的终身大事。

马田芦笙节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从那以后,这个一年一度的苗族传统集会便代代沿袭下来,成为万潮地区最隆重的芦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