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1个人,2500公里,一年时间,走过一条朝圣之路。这条路似乎离我们很远,又离我们很近,通过电影《冈仁波齐》,你所看见的,便是自己心中的那条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样一个以朝圣和信仰为主题的电影,总能轻易让人感动,也是导演张杨所有作品中,最特别的。如果说《爱情麻辣烫》是从窗户向外张望着世界,《落叶归根》是拿一个相机记录一路的风景,《昨天》是一面镜子,让你正视自己的内心,那么《冈仁波齐》就是一面圣洁的湖水,照着天,映着人,让你看到这个世界的一切。

消费信仰的我们有何底气评价“信仰的力量”

佛经上说,世界上最高的山,是须弥山,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而这座山,在现实中就是冈仁波齐。

据说朝圣者来此转山一圈,可洗尽一生罪孽,而在释迦牟尼诞生的马年转山一圈,则可增加一轮十二倍的功德,相当于常年的十三圈。

这些藏民带着信仰踏上死亡之线318国道,在寒风呼啸的雪山,虔诚地磕长头。常年杀生的屠夫,会为了等待一只蚂蚁而驻足;刚生育的妇女没有所谓的坐月子,几步一叩首毫无懈怠;拖拉机被撞坏了,男人们就用人力拉车,走到几百米的远处,再折返回去,重新磕头回到原地,一步都不敷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藏人的朝圣路,多么像人生——远看像长河,近看是碎片。四季变迁,生死轮回,生生不息。冈仁波齐是他们走向幸福的终点,却没有人那么着急抵达,他们虔诚地接受这一切,纯真而坦然。

当然,有人敬叹这份虔诚的信仰,自然也就有人嗤之以鼻。这些人或许是实际主义者,对于将希望寄托于它物,而非亲自努力获取的行径,一概看不起;或许是享乐主义者,对于压抑天性、束缚自我感到不理解。

甚至有的是激进派,认为所谓的宗教信仰,只不过是一群来自封闭世界,没有文化,思想匮乏的底层人民,千百年来被上层贵族奴役后的自我精神洗脑教育,认为这种宗教苦行是下位者唯一的出路。如果他们的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有更广阔的视野,而不是愚昧的继承信仰,生活才会更好。

这些想法在无信仰者看来貌似有几分道理,但是让人不禁疑问:到底是什么样的优越感让你们如此自以为是的去嘲笑别人的信仰?仅仅作为一个消费了他人信仰的观众,又有什么底气能侃侃而谈所谓“信仰的力量”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幸福这一在我们看来含糊到难以定义的概念,在拥有信仰的人看来,便是忠于自己的内心,倾其所有地去完成一件事。我们看得大过于天的钱财和生死,于他们不过是身外物,富贵一生不是目的,心灵的平静和超脱才是追求。

朝圣的“过程”,即便获得不了今世肉身上物质的幸福,生活的厚度也已经在不为人知的地方积累起来。前行并非为了抵达,而是扎根在自我生命中的对自我的完成,如电影最后,老人生命的完结便是一种完成。

我们作为现代都市中,电影银幕前的观看者,在消费着他们的虔诚时,又怎能随意以自己的标准丈量苦难与心安,究竟哪个在现实中,对这些还在坚守却依然不幸的底层藏民更重要呢?

拍摄《冈仁波齐》就是一场自我朝圣

张杨对藏地一直有着深厚感情,十六年前《洗澡》里去圣湖沐浴的片段是个引子,而距离他第一次进藏二十六年后的现在,专注讲述朝圣的《冈仁波齐》势必是情感上的一次大爆发。

值得玩味的是,除了故事本身,《冈仁波齐》的制作拍摄过程,在这个商业大片浮躁喧闹的时代,也很有点“朝圣”的意味。

导演张杨带着一支规模远小于正常水平的剧组,深入藏区一年的时间,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全程跟随着片中的11位非职业演员实景拍摄。

为了寻找真实感,摄制组在藏族村庄里住了近三个月,不断观察藏人生活起居和作息,并拍摄了很多藏民日常生活的真实素材。观众完全可以把它当成纪录片来看,相信它是一个真正的事,因为确实这些细节都是真实生活里捕捉的,是没有真正经历过的人编也编不出来的。

中国电影目前最大的问题,是面临着娱乐至死的环境,院线电影不再是寻求心灵的交流,不再是寻求感动,不再是寻求一种对人性和对社会生活的了解,而是追求重工业大片。

在这个绝大部分电影同样讲究结果与产出的时代,张杨用这样一种耗时漫长、费尽周折的方式拍摄的《冈仁波齐》,恰好是他朝着自己的电影神山进行的一次完整的修行:放弃已知的技巧,跳出创作和市场的安全区,像第一次拍摄电影那样,用纯真的眼光去发现,用最笨的方法去寻找。

正如他自己所说:“没有完美的电影,但能在艺术上给自己设定一座冈仁波齐,走在朝圣的路上,坚定地去寻找自己心中的电影神山,已经足够幸福了。”

电影中的朝圣者们最终会获得心灵的净化与满足,而电影《冈仁波齐》最终会收获什么?是一部分人的冷嘲和讥讽,还是一个出人意料的光鲜票房数字?我们无从知晓,但能肯定的是,它会渗透到我们一些人的心底,让我们停止无日无休疲于奔命的那些事,去思索片刻,倾听内心真正的声音。

“垃圾观众”这个锅我们不背了

两年前《山河故人》、《心迷宫》、《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三部口碑都不错的文艺片上映后,一度在微信朋友圈形成了热门话题,但是票房却输得惨不忍睹。

文艺片的市场一如既往的惨谈,受影院排映场次限制,没能出现票房黑马的奇迹。于是,上影节期间,冯小刚再次开炮,认为是“垃圾观众”造成了“垃圾电影”。

但是,近日,这部小众文艺片《冈仁波齐》在《异形·契约》和《变形金刚5》等好莱坞大片一手遮天的超强统治下安静上映。没有大牌明星,亦没有大阵仗的宣发,院线排片仅有1.6%,却凭着高口碑和最佳上座率,9天,票房突破3000万,成为当之无愧的黑马。

同类型的《重返狼群》、《忠爱无言》也凭借口碑逆袭,票房均突破2000万。这在近些年的国内电影市场来看是罕见案例,尤其对于一部看起来不讨好的艺术电影来说。

如今,中国的电影市场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时期,对于一部商业片来讲,千万票房不值一提,但是文艺片却因为种种原因被被贴上了晦涩、枯燥、自嗨、难懂的标签,通常只能落得在影院“一日游”的悲惨境地。

票房突破3000万,这样的成绩恰好证明,我们的市场一直在低估自己的观众,艺术电影的观众远非小众。与其说观众垃圾,不如说国产商业类型片层出不穷却毫无新意,粗制滥造,对于对电影质量有所追求的观众来说不光产生了审美疲劳,甚至抵触。

从去年动物纪录片《我们诞生在中国》票房逆袭,到如今的人物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屡获大奖,纷纷证明口碑佳片的生存环境正在大幅改善,“叫好不叫座”快要成为历史名词。

但也不可否认,如今的电影市场,商业大片仍然占据着更多的市场资源和关注流量。所以,小众文艺影片要想“崛起“还需要不断地摸索和尝试。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锐影Vanguard编辑 | 茶色不语

▽欢迎转载,但一定要注明来源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