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在你身边,你却在玩手机。”在愈发壮大的“低头族”中,不乏为人父母者。专家提醒这些父母们,在家庭关系中, 陪同不等于陪伴,过度使用手机会大量占据亲子互动时间,影响亲子关系。同时,也容易让孩子产生模仿效应,导致孩子小小年纪 就沉溺于手机之中。

数据>

近七成父母陪孩子时看手机

有人做过一个统计,痴迷的“手机控”、“低头族”们平均每6.5分钟就要看一次手机。如果按普通人每天清醒16个小时来计算的话,那么这些人一天大约要看手机150次。

波士顿医疗中心行为儿科学专家珍妮·拉德斯基带领研究小组观察带小孩在快餐店就餐的父母。统计显示,三分之一的父母在进餐过程中不时使用手机;73%的父母进餐过程中至少使用一次手机;超过15%的父母在进餐过程接近尾声时使用手机。研究也显示,当父母花更多时间关注手机时,多数孩子变得焦躁不安,并试图通过自己的行为引起父母注意,不过也有孩子“自娱自乐” 的个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英国《每日邮报》10日援引拉德斯基的话报道:“当看护者将精力高度集中于自己手中的设备时,就会忽视孩子,或是减少与孩子的互动。”而孩子在自娱自乐时,他们中相当比例的人也会分心关注父母的举动,以及想知道父母使用手机的原因。

《2014国民家庭亲子关系报告》显示:17.8%的父母在与孩子共处时常看手机,51.8%的父母偶尔看手机,手机等移动电子设备已开始抢夺亲子时间。

可以说,在现实中有不少的孩子都希望父母在陪伴自己的时候能够“抬起头”,多陪自己说说话,聊聊天。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高品质的陪伴是必须的。

而所谓高品质的陪伴,就是在陪伴孩子的时候,父亲或母亲是全心全意地和孩子一起互动,在陪伴的过程中,尽可能多一些身体上的接触:拍拍孩子的肩膀,摸摸孩子的头,把孩子的小手放在自己的手里,拥抱孩子等等。方法有很多,最关键的就是:在那个片刻需要我们父母全身心的投入,而不是边玩手机边敷衍了事。

专家说>

边玩手机边陪孩子是“冷暴力”

教育专家指出,当父母只顾玩手机时,孩子容易产生被忽略感。父母低头看手机,对孩子直接造成的伤害就是孩子感觉自己被冷落了。其次,孩子效仿父母的做法,也开始热衷低头看手机。父母热衷低头跟手机里的朋友聊天,忽视了跟孩子们的交流,久而久之,孩子们也把手机作为自己的朋友。最后的结果是,父母反过来又为孩子热衷看手机而苦恼不已,却不知正是自己不经意的动作酿下了“苦果”。

重庆晨报《娓娓道来》专栏作家、家庭心理咨询师张娓认为,陪伴是分层次的,孩子在做作业时,你在旁边玩手机只是一种浅层次的陪伴,而真正有效的陪伴是身心交融、关注、专注和互动,有情感和内心的分享。

心理学家认为,在家庭教育中,长期遭受冷漠的孩子容易产生孤僻性格,不愿和别人交流沟通,心理不能健康地发展;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变得很冷漠,对他人也是漠不关心,甚至有可能成为冷暴力这个“接力棒”的传递者,尤其是他们在处理自己家庭问题时也可能出现障碍。

作为家长需要知道,孩子需要的是陪伴不是陪同,不是亦步亦趋地跟随,而是我与你共同做一件事,一起看书、看电影,一起做游戏,一起吃饭、玩耍、聊天,一起解决问题。没有互动的陪伴,只是站着看,甚至连看都不看,不过是一个盯着手机的木偶。

亲子关系建立在情感的互动上,尤其是父母的言传身教,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轨迹。父母如果沉迷于手机,不顾孩子感受,可能导致亲子关系冲突,最终让孩子疏远父母,还可能令孩子将来也沉溺于手机,甚至影响到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等。

不少父母因为担心孩子沉迷手机不利于发展,所以限制孩子对手机的使用,可自己在陪伴孩子时却掏出手机欲罢不能。试问,这样如何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信,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你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凭什么要求孩子做到呢?

如何摆脱手机依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摆脱对手机的依赖,首先要改变认知。心理医生认为,手机和网络只是社交的一个虚拟手段而已,跟朋友见面聊天、与朋友相约运动等其他的社交方法,可以增进彼此的情谊,改变自己的生活圈。

心理医生提供了几条小建议,被手机依赖症困扰的读者不妨试试:

关键在于找到生活重心,从充实自己的生活开始,尽量避免把心思集中在手机上。要多在现实生活中积极与人交流,可以多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如听音乐、郊游、健身等,尽量通过增加生活情趣和多样化的娱乐活动释放压力,生活丰富多彩了。

建议通过自我约束逐渐减少不必要使用手机的次数,尝试着离手机远一点。例如,在坐长途车或者公交车的时候,很多人上车第一件事就是掏出手机来玩,其实可以带一本书、报纸或者杂志上车,在车上静下心来,看看书报,欣赏车外的风景,放松一下身心。或者尝试出门不随身携带充电宝,由于智能机耗电较快,这样就可以逼着自己减少手机上网的时间,是个很有效的办法。

来源:网络

编辑:萌萌

想收获更多吗?长按下图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