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2016年底成交量大涨时,记者曾经采访一个案例,天河公园某房源趁旺市成功售出。经纪介绍,该单位非常靠近挡土墙,采光非常不好,每每带客去都被嫌三嫌四,只要有其他替代的盘源,客人肯定不会选,但因为其他盘源消化快,选无可选之下,终于有一个买家接手。最近记者又听到两个案例,各有难卖之处,一个成功出售,一个变“剩斗士”,个中原因值得业主们思量。

林先生在德政路有一间层高4.5米高的70多平方米两房,前一阵子成功出售,比购入价翻了几番,即使是跟去年底的放盘价相比也涨了五六十万元。投资有道的林先生持有这个房源多年,一直用于出租,他慨叹道,只要这间房一天还在他手里出租,他一天都没有好觉睡。原来租客就是看中这个房子可以间隔多一层,租入房屋作为员工宿舍,变相成为“群租房”。林先生得知租客做群租房的用途后就寻思着出售房源。他在广州早已没名额购房,卖房得来的资金也并非用于周转,为何他要卖房呢?林先生告诉记者,这个房屋的确可以长期出租,但隐藏的风险太大,如果房屋一旦失火,业主责无旁贷。其次,这个房屋除了层高和地段优势外,没有阳台,两面采光的窗户与邻近楼房距离非常近,白天客厅光线都非常暗淡。如果不是租客看中层高而租下来,平时无论租售都没有人看上眼。这次难得有老板愿意购入房屋,他乐得落袋为安,且又可以趁机甩掉烫手山芋。

张小姐在荔湾区某名盘拥有一个顶层复式单位,足有三层高,300平方米,她开价1500万元,好几个月都没卖出,尤其是“3·30”新政后,非普通住宅的贷款条件进一步收紧,“大码楼”顿成“猪头骨”。地产人士分析,目前过千万元的二手房成交大多集中在天河区珠江新城,财富新贵们青睐珠江新城的核心地段和区位,甚少关注其他区的大银码房屋,即使别区某些次新豪宅盘素质不亚于珠江新城的旧楼,也一样看不上眼。

行情畅旺之时,盘源优劣不一,买家匆忙入市,的确有利于业主出清“猪头骨”。有硬伤的房源可以在“泥沙俱下”的市场环境中成功出售,即使是总价高的房源,由于改善型置业者受惠于宽松的贷款环境,也一样有捧场客,不过在市场反转之际,唯有性价比高且宜居的房屋才会被“刚需”买家看中。买卖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有出售需求的业主应该趁成交旺放盘,“刚需”买家则应该在交投淡静时逆市操作,价格上涨停滞,可以慢慢比较盘源质量,硬啃“猪头骨”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

作者:李凤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