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父母重返延安在毛主席故居前合影

我是家中的老大,下面还有两个弟弟和四个妹妹,父母之所以给我取名叫皖南,因为我出生的时候正赶上著名的“皖南事变”。

父亲谭世忠1928年参加革命,1930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母亲王英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他们分别于1993年和2005年过世。父母离休后,我们回家休假时常常给我们讲述他们早年参加革命战争的故事。

难忘长征路

父亲告诉我们,长征时,常常是前有敌人后有追兵,环境非常艰苦复杂。有时日夜赶路,一天一夜就要强行军二百四五十里路,有时前面突然有敌情,米还没有煮熟就要打仗机动,他们只好抓几把半生不熟的饭装在衣服口袋里,在行军或打仗间歇匆匆吃上几口。有时候因睡眠不足极度疲乏,走着走着就睡着了,无意识地跟着前面的人走,摔了一跤才会猛然醒过来。记得过贵州时,几乎天天下雨,老百姓也非常穷苦,真像俗语说的一样“天无三日晴,人无三分银”,他们要天天行军打仗,还要给老百姓做宣传工作,动员他们参军革命。父亲说那时他们的衣服几乎没有干透过,衣服穿在身上都发霉了。

父亲说在过雪山前他还穿着单薄的衣服,当时红四方面军32军的肖德贵同志有一些经验,他告诉父亲雪山山高缺氧非常寒冷,穿这点衣服是不行的,要尽量找一些破布、麻袋之类的东西把腿脚包得严实些,否则脚冻伤了就走不动路,在雪山上喘不过气来时,千万不能坐下来休息,不然就可能再也起不来,他们头次过雪山就有好多人这样死在山上的,他把一件仅有的羊皮短大衣送给了父亲,这样才让父亲不至于像许多红军战士一样冻死在雪山草地,革命大家庭战友的互相关怀每每让父亲回想起来总是热泪盈眶。

母亲说她们爬雪山时,都是战友互相搀扶着慢慢爬过的。第二次过雪山时,山上缺氧喘不过气,头痛得特别厉害,当时几乎都坚持不下去了,是好心的战友让她抓着马尾巴才勉强爬过去的。过草地时就更危险了,到处都是草和水,茫茫看不到边,一定要跟紧前面战友的足迹,否则踏错一步就可能陷进泥潭,再也爬不出来,她的好多战友都是这样牺牲的。草地虽然不缺水,但很多地方的水有毒,她亲眼见到有些战友喝了有毒的水,她作为卫生员却没有药救治,只能眼睁睁看着战友衰竭死亡,真是痛心极了。

记得妈妈跟我说过,长征途中,部队过藏区向甘孜行进经过一个村寨,当地的年轻人受人煽动都进山躲起来了,留下一些生病的老人和孩子,医院就按照民族政策一边给他们治病,一边宣传红军是帮助贫苦老百姓的,后来治好病的人就上山把那些年轻人找回来,有些人还跟随部队参加了革命。

母亲的老家非常贫穷落后,她从小缠过足,参军以后才得以解放。就是这样,她在长征途中拖着瘦小的身体和半残小脚,还要时刻救助伤病人员,凭着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随部队两爬雪山三过草地。

父亲常说,只有亲身经历过长征,才会懂得什么叫“九死一生”,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是走不到陕北延安的,革命胜利来之不易。

与主席共进晚餐

父亲记忆最深刻的一件事情,就是再次受到毛主席的接见。“那是1960年的一天,夜里十点多钟,军区首长突然打电话找到我,说有专列要临时停在我们部队的铁路专线上,地方领导要来汇报工作,要我们做好警戒,注意保密并保持营区安静,当时并没有告诉我们是毛主席的专列。我们立即紧急布置,当夜大约两点多钟专列进来了,除少量便衣下车警戒外,一直是静悄悄的,只有几辆车上灯火通明,好像是有人在办公。

“上午十点多钟,地方领导的车来了,一直忙到下午四点多才走,过了一会儿车上的工作人员告诉我首长要接见部队的两位领导,到了专列前,秘书告诉我们是毛主席要接见,我们非常惊喜。

“走进车厢,主席立即从沙发上站起来,我们连忙走过去跟主席握手,秘书把我们向主席作了介绍,毛主席说:‘你叫谭世忠,在哪里见过,好像有点面熟?’主席仍然是一口浓重的湘音,让我感觉非常亲切。我报告主席我在延安中央警卫团和总政工作时就多次见过他,还跟主席说过话。记得有一次傍晚我去主席驻地查岗,正好碰到主席出来散步,当时主席还很亲切地问我是哪里人,在警卫团做什么工作。我说在警卫团当总支书记,是湖南茶陵人。当时主席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我还告诉主席在延安军政大学学习时还听过主席的报告。”

父亲告诉主席,昨夜看见专列上的灯彻夜未熄,在延安查岗就经常看到主席的窑洞深夜还亮着灯,主席还是跟延安时一样喜欢夜间工作。主席说:“夜深人静,不受打扰,正好想事情啊。”

主席对父亲部队的工作问得很细,还问到家人的情况,父亲一一作了汇报。其间秘书几次提醒主席不要太累了,主席都摆摆手,很快就过了一个多小时。

“主席还是像过去那样健谈,湘音不改,让人倍感亲切。后来感觉时间太长了会打扰主席休息,我们就起身告辞。主席说:‘你们把部队管得很好,你是延安的老人,我们还是湖南老乡,不过在延安见的人太多,都有点记不得你了。’主席一定要留我们在专车上吃晚饭,我们想推辞,秘书告诉我们已经准备好了,你们不能再推辞了。晚饭十分简单,是三菜一汤,一盘苦瓜炒腊肉,一盘炒青椒,一盘空心菜,还有一碗蛋花汤,主食是米饭,只不过要招待我们量加大了一些。主席说:‘饭菜简单了点,你们莫客气。’饭后主席把我们送到车门口,才跟我们一一握手道别。”

与白求恩共事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援助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1938年白求恩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派遣来到延安,当时母亲正在军区后方医院工作担任护理班长(护士长),母亲回忆起和白求恩大夫一起工作的经历,很多往事仍然让她感慨良深。

“在医院里,白求恩对工作很负责,给我们和接受过他治疗的伤员都留下深刻的印象。工作中他对医务人员要求非常严格,记得一次跟随他查房,看见一个护士在换药,他把药瓶拿起来看了一下,发现里面的药和瓶签不一致,就对那个护士说:‘小同志,这种粗枝大叶的作风,是要害死人的,以后不允许再有类似的事情发生,我们要对病人负责啊!’然后他立即用刀把瓶签刮掉,予以改正了。”妈妈记得有一次,白求恩路过病房,看到一个股骨受伤的伤员没有上夹板,立即把负责的医生找来询问,为什么不给他上夹板。医生解释说,夹板都用完了。白求恩严肃地说:“没有夹板这成理由吗?难道说我们就等着现成的夹板吗?我们战士有现成的武器吗?在他们没有武器的时候,是不是就不打仗了呢?如果没有夹板,大夫就应该想办法做几个。”说完,他就领着医护人员把木匠师傅找来,跟他们一起做了一批夹板来使用。

“白求恩大夫十分关心疼爱他的病人,为了不发生责任事故,他根据工作经验,结合医院实际,帮助我们建立了一系列医疗规章制度并带头执行。记得他在每晚休息之前,都会在本子上记上第二天的工作要点,还要仔细检查核对常用的手术器械和药品。他对我们说:‘不这样,万一急用时,器械发生了毛病,药品短少,就要影响治疗。’白求恩对伤病员和老百姓怀着极大的热忱。他从不以专家自居,只要伤员需要,他都愿意去做。他常常深夜查房,为伤员复诊、盖被等。”

在当时艰苦的战争环境下,白求恩把中国当成自己的家,无私奉献着一切。在妈妈的记忆中,白求恩在生活中毫无所求,从来不考虑自己,听说原来要留他在后方当卫生顾问,他为此还大发一顿脾气,最后才让他来了军区医院,就是在医院他还经常带医疗队去战斗最激烈的前线抢救伤员。那时医院条件艰苦而危险,设施简陋,医药器材极度缺乏,由于人手紧缺,能做大手术的医生少之又少。白求恩医术高明,每天都担负着十分繁重的医疗抢救任务,常常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工作。当时毛主席要军区给他每月发些补贴,但被白求恩坚决拒绝了。由于白求恩日夜高强度的工作,再加上缺吃少穿,他的身体很快变得十分虚弱,医院和战士们都非常担心他的健康。记得有一天护理班的战士在山上打到一只野鸡,大家商量后为他炖了一锅鸡汤,想给他补补身体,可是白求恩大夫怎么也不肯吃,他还对大家说:“我不能吃,现在重伤员最需要,应该给他们吃。”医院提出想给他开小灶,均被他拒绝,他总是说:“你们吃什么,我就吃什么,绝不要开小灶。”

回忆起这段往事,晚年的母亲总是感慨不已。

严于律己的爸爸

平津战役后,父亲的部队驻扎在杨柳青,那时天津刚解放,社会上不太安全,我和妹妹去上小学要经过一段不近的路,警卫员提出要接送,他却坚决不让,并说老百姓的孩子也在上学,不能让我们搞特殊。工作闲暇时,他还亲自用旧布条帮我和妹妹打了几双草鞋,穿起来感觉很舒服。父亲跟我们在一起很随和,他话不多,跟我们很少谈及他个人经历。他从没有打骂过孩子,但是对我们的思想和生活却要求非常严格,发现我们的缺点毛病立即批评教育,绝不姑息迁就。记得最小的弟弟一次跟别的小孩打架,爸爸把他找回来狠狠训了一顿,爸爸从不袒护自己的孩子,而是要我们多找自己的毛病,小弟弟以后再也没有跟别的孩子打过架了。

宽以待人的妈妈

解放以后,母亲随着父亲的多次调动,她不得不从心爱的医疗岗位上退下来改行做随军家属的管理工作。战争年代的艰难岁月和困苦生活,给她留下了满身的伤痛,但这并不影响她的工作热情,她工作细致体贴,从不摆架子,她更是乐于助人千方百计帮助有困难的同志,让人可亲可敬。

1965年妈妈离休后,在老干所又担任了支部委员,她对支部工作不论大事小事都非常认真,积极参加干休所附近农村的社教工作,农忙时还下田插秧,农民们都亲切地称她为“我们的好大姐”。她时常对我们说:“不能忘记过去,人退休了,思想不能退休,光荣传统不能丢,职务没了,但服务人民没有尽头。”

在干休所,她对战士像自己的儿女,逢年过节都要把他们叫到家里来招待,妈妈常说他们从小来部队当兵,我们这些吃过苦的人更应该给他们家里一样的温暖。干休所的遗属谁家有生活困难,她都去帮忙。

父亲去世后,母亲对我们要求更严格了,总是教导我们不能忘本,要听党和组织的话,兢兢业业地工作。她说:“你们有的出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有的是在红旗下长大,都要牢记先辈们艰苦奋斗流血牺牲夺来的政权和今天的幸福生活,你们要接好革命的班。”

父母就是我们生活和工作中的典范。参加工作后,我们牢记父母的教导,甘于平凡从不拔尖耍滑,在各自的岗位上都是踏踏实实地工作,为国家为社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我们的儿女在老一辈的思想影响下,传承了良好的家风,也在健康成长,他们当中有公务员、有科技工作者、有军人……他们也是二老的骄傲,淳朴的家风,代代相传。

(作者系最高检退休干部)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