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隐藏]

  • 原文链接:http://geekcar.com/archives/48691
  • 微信公众号:GeekCar
  • 智能手机普及带来的心理落差
  • 软件、服务需要得到更多重视
  • 事情还能变好吗?

WPJAM TOC

http://geekcar.com/archives/48691 微信公众号:GeekCar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车载交互系统的吐槽,已经衍生出了无数的分析、讨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也出现了包括后装智能硬件、手机 App 在内的各种产品。不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至少在前装领域,「不好用」的现状依然没有太大改观,依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不过,在吐槽和「更好的解决方案」之外,我们其实也应该了解,车载系统到底为什么不好用。毕竟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

最近正好有一个机会,GeekCar 见到了前不久加入车联网公司飞驰镁物任产品策略副总裁的法国人 Nicolas Persignat,于是和他聊了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分别在国外车企、国内车联网企业都负责过车联网业务的专家,他从主机厂、供应商的角度解释了其中的原因。

智能手机普及带来的心理落差

如果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其实最大的原因在于,用户期望值越来越高,于是落差越来越大。大概在 10 年前,智能手机还没普及,用户的交互习惯还是传统的物理按钮等形式。但是之后智能手机迎来爆发,大家开始大量的接触到触摸屏幕的操作逻辑。在手机端,这种操作体验的提升巨大并且不可逆。因此,当他们使用其他一些产品的时候,期望值已经被潜移默化的提升了。并且,这种改变很多时候是用户不自知的。总之,用户是被智能手机的操作习惯惯坏了。也就是说,或许车载交互、车载系统其实原本没那么不堪,但是人们难免去拿智能手机作为参照进行对比,所以才会得出负面的评价。

因为有手机这个参照物,随之带来的还有迭代速度方面的落差。

首先,车联网产品的体验,或者说软硬件提升速度,其实受限于汽车的基础研发流程。一般汽车的研发,都要经过大约 3 年。换句话说,汽车上的任何功能都是起码 3 年前的规划产物。显然,这样的时间差最终会体现在产品的用户体验上。再看看现在手机的迭代速度,体验的差距也就成了必然。

其次,智能手机具备 OTA(Over The Air)功能,可以及时更新系统及体验。 而如今车仅有几家车载系统具备这样的能力。特拉斯则是在汽车行业中拥有此能力的代表之一。他们利用空中激活的方式(OTA)解决了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存在的多个问题包括迭代速度,并且对其内容进行了丰富,甚至还上线了自动驾驶功能。而其他的车企也在转型的途中。目前,基本所有的车企都已具备了车载终端,而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也在迅猛发展,不久的将来,所有的车型将实现全面的车载功能。此趋势是必然的,未来 5 年之内将成为行业内的主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软件、服务需要得到更多重视

为了解决这种割裂感或者心理落差,其实最优的办法肯定是从前装入手。毕竟我们都知道,只有前装产品才能更好地和车辆完美配合。因此,这件事最终还是要落到主机厂或者供应商头上。

互联网公司也在尝试与车企合作的创新模式。例如苹果公司与 CarPlay,谷歌与 Android Auto,以及百度与 Carlife。这些尝试主要以镜像技术为主。目前从用户的角度来说,有两个问题:第一,是功能的局限性。第二,是用户界面的使用断裂。例如:如果需要收音机的换台功能,用户必须预先安装一个图像或声音用户界面;如果要听线上音乐,用户则首选需要调试手机到镜像模式,同时需要安装另一个图形或声音的用户界面。用户必须转换多个系统到同一屏幕上。

从这个角度看,优化车机软硬件系统肯定是唯一的方式。但是又回到刚才的问题,车厂规划产品必须要考虑研发流程,软硬件稳定性等问题,因此总是不能够及时把体验更新到最优。毕竟,作为最终的整合方,车厂需要把软硬件供应商、功能服务商等各方角色集中起来,并且平衡各方权益。

当然,这其实又涉及到另一个问题:整车厂在研发思路上的转变。Nicolas 说,大多数整车厂做车机/车载系统,其实沿用的还是「车载设备」的思路。 但是车载设备,其产品生命周期的管理是不同的。一般来讲,一个车载设备的软件和硬件是由同一供应商供应,因此,当供应商发生更换的时候,之前的产品必须被更换,很难被再次使用。

然而,软件平台的使用能够使车企更好的适应消费市场。车企通过软件平台可以在不更换产品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丰富和迭代,用户体验也会随之积累并提升。

软件平台的使用和空中激活技术可以使前装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与智能手机的操作体验媲美,乃至超越。

那么,软件,或者相关的供应商,到底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我们以 CP/SP 服务商举例(Service Provider 即服务提供商;Content Provider 即内容提供商)。

如果要实现很多基于车辆的服务,比如导航、加油充电信息、本地化生活服务、后市场维修保养、音乐娱乐等等功能,就需要 CP/SP 服务商把这些服务端口向车载系统开放。但是,它们在提供服务时,有时候还会想要更多权益,比如一些车辆端的数据。但是从车厂角度,他们更多需要的是对车辆的绝对控制权。

另外,从公司体量和工作模式上来看,车厂和这些 CP/SP 供应商们也都有很大区别(传统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因此,让他们直接去谈合作,往往在效率和最终结果上都不会太「美好」。

所以,这就需要有人能够在车厂和这些服务商中间进行整合打包。

换句话说,系统平台的整体解决方案,类似于 CP/SP 服务商和主机厂之间的「桥梁」,把双方的诉求进行整合、并且能尽可能避免利益冲突。

但是要完成这件事,对整合者有很高的要求。首先,他们必须要有主机厂思维,了解主机厂的供应链体系。其次,还需要对偏向互联网端的 CP/SP 服务也十分了解,包括产品、运营方式、盈利模式等。也就是说,对于两种完全不同商业运营模式的了解,是完成这类工作的先决条件。

事情还能变好吗?

这个问题可能是很多用户都想问的:我们吐槽了那么多,整车厂真的会听到这些意见,并且吸取改进吗?就算是听了,为什么还是拿不出好用的产品?

以我们所了解到的情况,以往的模式是这样的:

比如,某个车厂想就车载系统是否好用这个议题做一次车主调查,调查从开始到完成,中间会经历一段不短的时间,而最终的结果对于车厂有多大指导意义,也是个问题。假如说某个问题被 90%的人吐槽,车厂决定针对这个问题进行改进,当形成这个想法之后,具体实施其实是一个更难的阶段。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长流程的事情。其中可能涉及到问题分析、供应商沟通、产品改进、改进之后的长期测试,另外,资金、成本也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而未来呢?情况应该会好转很多。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当车机具备联网功能之后,很多在过去需要长时间、长流程解决的问题,都会变得更容易。

目前,很多车厂开始理解并重视用户对现有车载系统的反馈,并且他们的思路也有了很大的转变,越来越开放,越来越互联网化,转化到实际行动上,车厂也在全力解决车载系统本身的问题,尤其是用户反馈比较集中的问题。所以,我们可以说,随着越来多的车厂、端到端解决方案供应商,以及其他行业中纵向的和横向的的供应商的共同努力,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用户体验的脱胎换骨,尽管仍然需要一些时间,但前景仍然会是光明的。

————————————————————

原创声明:本文为GeekCar原创作品,转载时请注明“转自GeekCar”及原文链接。

微信号:GeekCar,汽车科技新媒体,专注于智能汽车、车联网、新能源等前沿科技与产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