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孔子有一个得意门生叫颜回。一次,他在集市上看见一个买布的和卖布的在争吵,卖布的说三八二十四,而买布的非说三八二十三。

颜回上前对买布的说:“三八的确是二十四,是你算错了。”买布的人看了看颜回,说:“你是什么人,我凭什么听你的?”

回说:“你如果不信的话,咱们可以一起去找孔夫子评理。”买布的人问:“要是你错了怎么办?”

答说:“我把帽子输给你。如果你错了呢?”

买布的人说:“我把脑袋输给你。”

于是,两人一起去找孔子评理。孔子弄清楚事情的原委后,微笑着说:“三八就是二十三,颜回,是你错了,把帽子给人家吧!”虽然颜回很不情愿,但他还是把帽子给了买布的人,买布的人拿了帽子就高兴地走了。

颜回很不服气,于是问孔子:“老师,三八明明是二十四,您为什么要说是二十三呢?”

孔子语重心长地说:“说你错了,你只是输掉一顶帽子;说他错了,他可要赔掉一条人命啊!你说孰轻孰重啊!”

颜回恍然大悟,恭敬地跪在孔子面前忏悔道:“老师,您重大义而轻小是非,我感到非常惭愧!”

孔子微笑地说:“做人如果能做到责己从严,责人从宽,不争强好胜,就会少招怨恨。”

孔子明明知道买布的人是错误的,却还认输而不去争辩,即使让自己吃点小亏,也不让别人下不来台。这种宽容的精神非常难能可贵。

哪怕是十分淡泊的人,在看到别人有错误的时候,都难免要说上几句,指责一番。

如果要说这人争强好胜、好为人师,恐怕他就心有不服,要为自己辩解了:“对错之辩,事关大是大非,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我这样做有什么问题?我好心好意纠正错误,怎么就是争强好胜、好为人师了呢?”

真的是这样吗?扪心自问:在你与人辩论之时,有没有因自己的颜面问题而固执己见呢?当别人指出你的错误时,你又是怎样的反应,心里有没有感到不舒服呢?

指责别人的过错,表明自己的正确,这是每个人都喜欢做的事情。看到别人在自己的指点下改正错误,我们心中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为自己的正确而自豪,为自己能帮助他人而自豪。

在这个时候,相信没有几个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好为人师、争强好胜之人。但是如果事情发生变化,尽管你诚心指正对方的错误,而对方却抵死不承认明显的失误,你会怎样呢?是一笑置之,是争辩不休,还是承认自己不对呢?

若你一笑置之,不再理会对方,你是潇洒自在了,可以寸心高洁,毫不在意,但对方却可能因此而恼怒,甚至怨恨你——他会认为你这是讥讽、嘲笑;如果你争强好胜,与之争辩不休,非分出高下来不可,只会让事情越闹越大,最终可能会无法收场;而像孔子一样,承认自己不对,让别人赢下面子,保持和谐的局面,能这样做的人实在太少了。

大多数人或一笑置之,或争执不休,其中都存有一份“我是对的,你错了”的争强好胜之心。

人性就是这样,喜欢指责别人,喜欢证明自己是对的,而讨厌承认自己是错误的!特别是当自己占了道理时,让自己主动退让一步,承认自己不对,更是困难。

承认错误是痛苦的,这就是人性。同样的,没有人愿意被他人指责,这也是人性。

另外,指责他人是徒劳的,因为那只会引来别人对你的防备以及毫无意义的争辩;指责他人也是危险的,因为那只会伤害他人的自尊心并给你招来怨恨。

由此可见,苛责他人是件愚蠢至极的事,克服自己的缺点和改正自己的错误,就已经够我们忙得了,哪有时间去指责他人呢?人们需要鼓励而不是指责。指责给别人带来的伤害和对事情的损害,往往是大多数人始料未及的。

有些人喜欢拿“认真”说事,看到别人犯了错误,就说人不认真,而自己指出对方的错误就是一种认真的表现。这让人感觉很不高兴。这样一来,就导致了矛盾冲突,争论也就开始了。

孰是孰非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人已经不能输了这份面子,更不能承受这份委屈。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仁德,教导我们对他人要有爱心、要宽厚,但必须严格要求自己,避免争强好胜之心。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其人格是健全的,而且更容易受到别人的尊敬。孟子说,要求别人太多,而自己做得却很少,就像不锄自己田里的野草,却闲得无聊,去挑剔别人的田中野草,这种人是很讨厌的。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宽容别人的争强好胜、好为人师之举,以避免冲突;另一方面回过头来我们要多看到自己的缺点,多严格要求自己,避免自己走上令人讨厌的争强好胜、好为人师之路。

把责备他人的心思多用在责备自己上,把宽恕自己的心思多用在宽恕别人上。《论语》中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这样做可以少招怨恨。在我们批评和指责别人的时候,要先想一想自己做得足够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