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岸产业分工合作一直是各界关注的话题,而随着大陆产业快速发展,两岸产业的竞合关系也在发生变化。两岸产业分工由最初的以垂直型分工为主向兼具垂直和水平特征的多元化分工,进而以功能性水平分工为主要特征的混合型分工方向发展。随着两岸在经济发展差距不断缩小,两岸产业政策等有所差异,导致两岸经济在总体保持互补性的同时部分产业竞争性有所增强。近年来这一态势日益明显,由于外部需求疲软,制造业范围内的一些产业双方同步发展,而且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

当前,两岸在产业总体互补的态势下,传统产业领域的两岸要素资源优势互补逐渐弱化,部分产业领域发展趋同性增强,也因此在某些环节上与台湾形成竞争,对台湾出口产生部分替代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两岸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个别产业竞争的消极面在岛内被恶意炒作,“红色供应链”威胁等说法屡现,致使台湾民众对两岸经贸合作的心态出现一些变化,岛内社会对两岸产业交流的疑虑上升,也因此对两岸产业合作的深化提出更大挑战。

三、两岸产业技术标准合作相对滞后

技术标准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日益突出,拥有共同的技术标准已成为两岸产业合作的重要内容。截至2016年底,“海峡两岸信息产业和技术标准论坛”采用每年一届、地点轮换方式,分别在北京、台北、南京、重庆、福州、长沙、西安、哈尔滨等地成功举办了13届,两年围绕电子信息领域积极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签署了多项备忘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然而,两岸产业合作涉及众多企业,分属不同产业领域,涉及从垂直到水平整合等,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两岸产业对接的技术标准问题存在相对滞后的问题。一是缺乏两岸产业标准机制化协商。两岸产业政策和体系不一,管理方式不同,因此有必要谋求机制化协商,在现阶段需要继续发挥支撑性机构和部门的辅助作用。两岸产业标准合作涉及行业广泛,领域众多,两岸日常信息的往来沟通、技术标准规范的建立实施都需要相应机构进行辅助。二是技术标准合作领域有待拓宽。两岸技术标准合作需要打破技术管制、市场分割等掣肘因素,有效整合两岸资源,梳理两岸产业链条,拓展两岸技术标准合作的具体领域和价值环节,发挥两岸技术标准示范项目合作载体的引领效应,以不断提高两岸技术标准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作者系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青年研究人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