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要在中国内地评选30年来最具商业价值的好莱坞IP,“变形金刚”若称第二,大概没人敢称第一,连《星球大战》、漫威DC的超级英雄面对汽车人,都得恭敬三分。

如今谈及变形金刚,可能相当一部分人的脑海中会闪现迈克尔·贝执导的真人电影,其实在这之前,或者对于更多的铁杆粉丝来说,在成长过程中手里把玩的机器人、守在电视旁不愿错过的动画片才是他们对变形金刚最深刻的记忆。

传奇总是伴着独到眼光和不期而遇产生的,34年前的东京玩具展上,来自美国的孩之宝(Hasbro)对日本Takara的孩子“一见钟情”,双方很快结成了亲家,这场联姻则给未来变形金刚这个童星的诞生埋下了种子……

1

伟大往往始于一次“偶遇”

很多缘分的开始可能“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也就是在1983年的东京玩具展上,孩之宝看中了一款原本并不算火爆的玩具。

1983年东京玩具展上的“戴亚克隆”(年代久远画质渣)

1982年开始,日本老牌玩具厂家TAKARA对旗下的两个玩具系列进行了改造,以余家英昭、大野光仁和国弘高史为首的几个年轻设计师,在汽车玩具上添加变成机器人的功能。“戴亚克隆”(Diaclone)推出了新概念玩具——汽车机器人(Car Robot),“微星小超人”(Microman)则引入了全新理念,于是就有了微变(Micro Change)系列。但是,在当时男孩玩具“霸主”——万代公司高达系列的统治下,这些变形机器人的市场反馈并不如预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戴亚克隆版汽车机器人

千里马是需要伯乐来发掘的,而这些变形机器人的伯乐就是美国玩具厂家孩之宝。当时的孩之宝刚刚度过它60岁的生日。事实上,1980年代初期,因为“特种部队”玩具停产等原因,孩之宝公司刚从负债、资产重组等困难中走出来,暂时是全美销售额第六的玩具商。

2010年日本设计师余家英昭(右)入驻变形金刚名人堂

和戴亚克隆、微星小超人改造的同一年,孩之宝重启了他们的王牌“特种部队”玩具线,利用漫威漫画进行联合营销,开始了公司复苏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他们1983年东京玩具展的发现。

1983年,孩之宝的代表 Henry Orenstein在东京玩具展发现了微星小超人、戴亚克隆两个字系列玩具的潜力,决定购买发行权。事实上,两家公司在1970年代就有过断断续续的合作,Takara的微星小超人玩具就和孩之宝的“特种部队”有一定的关联。

孩之宝将日本人这两个系列的玩具引进美国后,改名为“Transformers变形金刚”,虽然当时他们手中王牌“特种部队”和“彩虹小马”已赢得美国男孩女孩的心,但他们的本土对手通卡(Tonka)和日本万达合作的《百变雄狮》系列正在北美大热。

在那个年代的玩具市场上,美国和日本无疑是引领潮流的尖兵,日本擅长于机器人设计、美国则有着熟练度营销策略。孩之宝本能地觉得,这些可以变形的机器人不仅能应付竞争对手,而且潜力更大、能攫取更大的市场。

这一次“偶遇”也就决定了接下来30多年玩具市场的格局以及一个全球超级IP的诞生。

2

玩具赋予了它们“生命”和传奇

1984年,一场由TAKARA提供“弹药”、孩之宝负责策略的玩具大战正式打响。孩之宝为这些机器人玩具取了个更为响亮的名字——“变形金刚”(Transformers),并沿用了公司“特种部队”的营销模式,由漫威推出漫画月刊,同时制作电视动画,再结合传统的广告(杂志、电视、商展)展开全面攻势。

1984年变形金刚漫画&玩具5支电视广告合集

玩具中的汽车机器人变成了正义的汽车人,而那些微变系列和其他非汽车机器人玩具,则被统一划分为霸天虎阵营。就这样,变形金刚拥有了正义的博派汽车人(Autobot)和邪恶的狂派霸天虎(Decepticon)两大阵营。

在玩具包装背面的人物介绍上,不仅有该玩具角色的火力、智力、技能等各项数值,而且众多不同人物居然还有着各自不相同的座右铭或口头禅。这种设定完全颠覆了早期科幻动漫作品中有关“人控机器人”的概念,“变形金刚是能够独立思考的无机生命体”,这一概念从此逐渐深入人心。

机器人不再是冰冷的,而是活生生的“人”——“它们”变成了“他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初代擎天柱玩具

到1984年底,玩具的推出7个月内就卖出了超过1000万个,占据美国玩具市场的43%的份额,给孩之宝带来了1.1亿美元销售额。

看到这样火爆的市场,日本方面也在同年正式引进了美版变形金刚玩具。据说,最初日本方面非常不情愿自己的老品牌被改造并且“逆输入”,但在看到了玩具销售的逆天势头后,还是决定采用美方的设定,并于1985年推出了日版变形金刚系列(因此日本的“变形金刚XX周年纪念”总是比美国晚一年)。在日本,变形金刚玩具同样受到了年轻人的追捧。

到2007年第一部《变形金刚》真人电影上映前,全球共售出3亿个变形金刚玩具,相当于世界上每20人中就有1人拥有过变形金刚。

3

“广告”势不可挡,动漫风靡全球

80年代的美国,以迪士尼为首的动画电影处于相对低潮,电视动画片则全面处在上升期。《宇宙的巨人希曼》《特种部队》《蜘蛛侠》《忍者神龟》各领风骚,这其中《变形金刚》最具爆炸效果。

之所以说它是“广告”,因为在一开始的时候,变形金刚动漫完全是为了推销玩具而诞生的。

1984年,孩之宝邀请了知名的漫威漫画公司进行了剧情故事编写和人物身份设定,可谓一夜爆红。美版的变形金刚漫画自1984年开始一直连载到1991年,共计80期,算得上是一个长寿系列了。

漫威出品的《变形金刚》漫画

而在英国,变形金刚漫画的势头更猛。英版的变形金刚漫画在故事情节上从转载美版到独立原创,共计出版达332期之多,创下史上之最。随着时间的推移,英版的变形金刚漫画故事情节日趋严谨,不仅详尽披露了变形金刚的创世神话与遥远历史,叙述了变形金刚两派之间持续几百万年的大战,而且深刻描写了两派内部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情节曲折,内涵深刻。

1984年9月17日,由日本东映承制的16集电视动画《变形金刚》在美国将近100个电视频道播出。这套动画人设来自于日本动画师小原涉平,但孩之宝在其基础上修改角色面部表情,以区分善恶。

1984年《变形金刚》第一季片头

动画音效师利用当时的音频处理技术为金刚们设计了一种独特的变形音效,声如“奇卡酷酷卡”,仿佛是各个关节发出的声响,在CG还未制霸的年代,这种“炫酷感”显得珍贵无比。主题曲里那句“More than meet the eyes”歌词,更成为变形金刚横跨30年的sologan。

这些披了一层金属外衣、内心戏却够足够丰富的大块头,有着不同的嗓音,纷繁的个性,擎天柱的稳重,威震天的狡诈,红蜘蛛的狂妄,大黄蜂的活跃……电视卡通为每个角色都提供了充分的展示空间。以致于当年擎天柱的配音彼特·库伦20多年后再次为真人电影配音时,不少人都有种时空穿越感,他浑厚的嗓音一直是变形金刚文化的代表性Icon。

为促销新一代玩具,孩之宝又在1985、1986年两次推出《变形金刚》全新系列动画,加上最初的16集,使得《变形金刚》第一代动画(G1)达到了95集。

从1987年起,TAKARA购买了变形金刚的动画版权,委托日本东映公司制作全新剧集,先后推出了《头领战士》等多部动画电视剧集及剧场版电影。后来,日美双方就将1992年之前日美制作的所有动画片、玩具,统称为“G1”(初代),为了与在1992-1995年期间开发的变形金刚“G2”相关产品相区别。

日版《变形金刚:头领战士》

从1984年第一集动画播出,到2007年第一部真人电影上映,全球共有3亿个变形金刚玩具卖到粉丝手中,动画和玩具互相“反哺”,让孩之宝名利双收。

4

初登大银幕却黯然收场

有了玩具和TV动画的风卷残云,把变形金刚搬上大银幕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

孩之宝制作《变形金刚:大电影》的初衷,基本上是连塞伯坦人都心知肚明的——以电影为先导,推出一批全新设计的变形金刚玩具,从而取代和补充既有的玩具线。所以,影片一开始就有一大批汽车人被威震天一伙纷纷秒杀,同时,热破、通天晓等鲜面孔相继登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变形金刚大电影》中擎天柱之死的场景

1986年8月8日,影片如期上映,许多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涌入电影院去目睹他们心中的英雄,但等来的却是大批熟悉的角色在剧中阵亡,甚至就连汽车人领袖擎天柱也难逃一死……虽说新补充的角色们各个充满了特色,但绝大多数的孩子们还是无法接受失去擎天柱这一痛苦的事实,许多孩子甚至把自己关在家里,久久不愿出门。

另一方面,北美的影评人对本片一边倒的口诛笔伐,认为本片不过是一个超级玩具广告罢了,由于各类负面新闻不断,这部本被寄予厚望的动画长片,只收获了584万美元的票房便黯然退场。

也是从这时起,变形金刚的动画热潮开始降温。1996年,孩之宝浓墨重彩地陆续推出了《Beast War》(BW)和《Beast Machine》(BM)两部全新动画剧集(国内引进时译为《超能勇士》、《猛兽侠》),剧情发生于G1故事之后,因而被视作是美版G1动画的真正续作,这两部完全采用CG技术制作的电视动画片不仅在视效呈现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准,并以其探索如何在有机与无机中寻求平衡的深刻内涵受到普遍好评。然而,BW和BM的动画、玩具在市场赢得好口碑的同时,却也因为彻底颠覆了G1风格而使许多昔日的FANS们找不到“变形金刚”的感觉了,因此并未重现80年代的辉煌。

当年央视还引进过《猛兽侠》

有了1986年的经历,孩之宝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再把变形金刚搬上大银幕的念头,直到20年后迈克尔·贝与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联手……

80年代中期,变形金刚的动画和玩具在大洋彼岸如火如荼,但这群会变形的机器人来到中国却晚了4年。好在,这并没有妨碍它们在中国的火爆,更为20年后真人电影的上映种下了一颗参天摇钱树的种子。

变形金刚与中国的关系不仅仅只有舒化奶、周黑鸭、联想电脑和炸香港那么简单,它同样陪伴着广大70、80后走过了百业俱兴的改革开放时代。我们将在下一期文章中和大家一起追溯变形金刚与中国的不解之缘,敬请关注!

时光网出品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时光网

点击

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马克沃尔伯格也不演"变形金刚"了?

变5成绝唱 坦言终于可以重回正常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