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学术不端 别总怪评价体系

国际期刊《肿瘤生物学》前不久将107篇中国作者论文集中撤稿。6月14日,科技部等多部门召开通气会,透露正在对撤稿论文逐一彻查,对查实存在问题的论文作者将严肃处理,形成零容忍态势,坚决遏制学术不端行为滋生蔓延的势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国科研论文集中被国际刊物撤稿,并非第一次发生。2015年3月,英国现代生物出版集团宣布撤销已经发表的43篇论文,其中41篇来自中国大陆。同年,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宣布撤回旗下10个学术期刊已经发表的64篇中国作者的论文。频频出现的论文被撤事件,刺痛学界神经,也让医学界蒙羞,很多人将矛头直指当下医生评价机制,认为罪魁祸首是以论文论英雄的职称晋升体系。

拿手术刀和做基础研究不该用同一把尺子衡量。医生晋升唯论文论,肯定有其不合理之处。但将论文造假被撤稿等学术不端事件,都怪在评价体系上,显然也不合理。

在学术不端面前,评价体系顶多算是块遮羞布,不能掩盖造假的是与非。在职称可能带来的名与利面前,医生是否自律,能否恪守职业操守,或许才是问题的关键。抄袭剽窃、数据造假,抑或伪造同行评议,背后投射的是涉事医生科研诚信的丧失。虽然,有些医生是因为英文翻译能力欠缺,对国外期刊同行评议、论文发表流程等缺乏了解,盲目依赖第三方而“躺枪”。但更多的可能是,涉事医生主动为之,为了这块名利“敲门砖”,不惜违背职业道德,找人代写代投,弄虚作假。所以,如果不能自律自省,从自身找原因,而是一有问题就归罪于外部因素,将板子打在体制机制上,不仅有舍本逐末之嫌,也是对恪守诚信、踏实科研、遵守规则的医务人员的不公。

学术不端事件一旦被披露,相关部门总会出来表态,“零容忍”“严惩不贷”等严厉的字眼常出现在回应中。然而从2015年至今,国内连续数起撤稿事件后,涉事医生得到了怎样的处理结果,付出了什么代价,并未见公布。会不会像国内有的研究者被举报学术抄袭,最后不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相比之下,国外的学术造假者代价十分惨重,不仅可能被驱逐出学术圈,身败名裂,甚至还可能坐牢。2014年,日本“学术女神”小保方晴子论文造假案轰动一时,最后不仅她被取消博士学位,她的导师笹井芳树更是不堪忍受舆论压力自杀身亡。此次107篇论文被撤事件中,涉事医生已被暂停相关科研项目基金。我们期待国家能确立更加具体、可操作的机制,让整治学术不端不再是“坐而论道”,让造假者不敢再轻易以身试法。

当下,对于备受诟病的唯论文论的医生评价体系,国家和地方正在做出改进。中共中央去年印发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不将论文等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特别强调,将建立符合全科医生等岗位特点的人才评价机制。同年7月,人社部也发文提出,未来基层医生等专业技术人员评职称对论文、科研等不作硬性要求。浙江、广东等地方各省在职称晋升方面也逐渐松绑,临床医生的资格评审更注重临床能力。一起起学术不端事件,更让不少医学高校管理者纷纷反思,试图在日后教学过程中,为医学生补上科研规范和道德这一堂重要的课程。在大环境逐渐向好的背景下,医生自己在职业操守中,是不是也应该更多一份对底线的坚守呢?

文/健康报记者 陈晓曼

图/源自网络

原创声明: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自助获取转载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