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关于那个整天逛吃逛吃发段子还一言不合就开车的鬼才作家马伯庸的第二篇报道。

上一回,我们向大家介绍了生活中的马伯庸与开脑洞的马伯庸与时刻被马小烦烦着的马伯庸。点我重温亲王秘事(bu)

这一次,让我们来告诉你,马伯庸是怎么读书、怎么写书的。

摄影丨李英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讲阅读路径

从小就属于野生状态

说说你的阅读路径?

马伯庸:从小我就属于野生状态,我们家有个大书架,里面乱七八糟什么书都有,我爸也不禁止,你要有本事,你都看了,慢慢就什么书都看了。《红楼梦》实在看不下去,《三国演义》、《水浒传》看得最高兴,还有《上下五千年》、各种国外的惊险小说,国内的一些报纸、杂志。后来就觉得知识面特别杂,博而不深。

什么时候有了较清晰的阅读口味?

马伯庸:从大学开始吧,当时我在新西兰读大学。那里没什么娱乐场所,晚上5 点后商店都关门了,就有个赌场和一个妓院,我不会赌,也没钱嫖,就只能在家呆着看书。

我带了一本厚厚的《三国志》,在去新西兰的飞机上一点一点地看,后来就发现自己兴趣还是在历史方面,大学这几年就一直有意识地去读历史方面的书,慢慢就走上了这条“不归路”。

哪些作者给你的影响比较大?

马伯庸:中国应该是老舍和王小波,外国是马克·吐温、狄更斯、茨威格。与老舍主要是语言上的结缘。我手里有本书叫《老舍论创作》,是从老舍上世纪二十年代出版第一本书起,直到他成名之后的每一篇关于写作的论述结集,如果从事写作,这本书一定要看。里面讲到人物怎么想的,他的语言应该是什么样的,什么样的行文更流畅,是一个很好参考资料。

喜欢王小波,主要是他的思想,他对“有趣”的追求,他作品里面的黑色幽默,属于逻辑和理性的这种幽默感,给我的印象非常深。

还有一个在中国不太出名的作家,叫克里斯托夫·贾克,一个法国人,他写了《谋杀金字塔》三部曲。我看了它才知道怎么把一个现代意识的东西放到古代。他写的书是古埃及的背景,但里面现代感特别强,编了一整套古埃及的官僚行政体系,主角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拿着泥石板的文件到处盖章,就是这种感觉,现代读者看着就会觉得又新鲜又熟悉。我会拿他作参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近看了什么书?

马伯庸:最近看的是《巨人的陨落》,读客出的一套全景式的一战小说,英国作家肯·福莱特写的,我觉得写得挺好。

历史写作

事件背后我们可以尽情开脑洞

说说你对历史的爱?

马伯庸:其实最早不是喜欢历史,而是科幻,科幻小说和幻想小说我都写过,觉得这种写作无拘无束。但后来发现如果想找个立足点,让小说看起来不那么漂,需要有些沉重的东西给它压住。这种沉重的东西,有些人诉诸情感,有些人诉诸理念,对于我来说,历史则是个很好的锚点,能把作品钩住。

而且历史读多了会有情怀,会觉得遗憾,比如说读《三国演义》,读到诸葛亮死了,我觉得太可惜,多活几年该多好,这种遗憾慢慢就变成了创作冲动。罗贯中没这么写,那我能不能这么写,让我喜爱的角色换一种人生。我就是这样慢慢地和历史贴近。之后我发现其实有一种戴着镣铐跳舞的感觉,严格按照历史限制来创作反而更有挑战性,更好玩。

《长安十二时辰》和之前的《古董局中局》,你都喜欢写市井的内容,以小人物为主人公,说说你的创作视角?

马伯庸:首先我不喜欢写大人物,他们的人生已经确定了,人们对他们有刻板印象。当你读过很多历史后会发现,除了知名人物,还有些小人物发挥着不为人知的作用,而这些作用很可能是改变历史的关键。他们其实没有被历史记录下来,但其戏剧性更丰富。

而且选择小人物的角度,创作会更自由。历史重大人物的行为你不能改变,对于这些人,历史有了评价,就不能自由发挥。而且中国这么多年习惯于历史的宏大叙事,讲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但我觉得到了现代,人们更关心的是自身的共鸣,作为普通人、社会上的中下层,平时的喜怒哀乐,是不是古人也能感受得到?古人应该也是一种小人物,能够引起我们的同情和共鸣。

从创作角度来看,小人物能以小见大,从一个小人物的琐碎的生活的抉择中,很有可能折射出一个社会的风貌。这个比全景式描写更接地气。

你有向大众普及历史的愿望吗?

马伯庸:能够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比如很多人说看了《长安十二时辰》后,他们会按照地图找出当时长安城的样子来看,这里面提到很多名词,比如猛火油,他们会去查它到底是怎么回事,我觉得这就是小说的责任,把你引导进这个世界。

如果你想再了解真正的历史,还要看更专业的书,但小说给了你一个激发兴趣的机会。就好像《三国演义》一样,很多人看了之后开始去研究三国史。

你的作品被称为“历史重构小说”、“历史可能性小说”,这是你自己提出来的吗?

马伯庸:我当时的意思是,历史没有这么发生,但历史可能会这么发生。事件都是固定的,比如ABCD 四个事件,那么四个事件背后到底怎样解释,历史是没有记载的。解释可以有很多种,可能因为他爱上她,或他讨厌她,也可能因为两人相爱相杀……事件背后我们可以尽情开脑洞。

你会写明代或清代吗?

马伯庸:清代肯定不会。虽然我是满族人,但我不喜欢清朝,觉得清朝很无聊。除非是清末,也没法写,涉及的东西特别敏感。我觉得明朝会好玩一点,明朝、宋朝还有秦朝,属于戏剧性比较强的时代,宋朝至少晚上吃夜宵不会被抓起来。

小说里的社会背景知识你怎么获取?比如《古董局中局》里的盗墓知识。

马伯庸:日常的积累吧,它能给你提供一个索引库。如果我要写唐朝,知道大概去哪能找到这些资料。我还用知网查博士论文、硕士论文,每篇论文都解决一个非常小的问题,但如果看多了,会从中得到很多帮助,它们比出版的普及读物更深入。

写《古董局中局》的时候跟我会和古董界的贩子、收藏家聊天,他们有的是潘家园卖古董的,有的是自己搞收藏的,有故宫专门的研究员。还有的是我在知网上看完论文,找到作者联系方式,主动跟人家套近乎的,然后再问他:我有个疑问,能不能告诉我。他们每个人都一肚子故事,把听的记下来,就变成自己的东西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取材过程中发现过有趣的事吗?

马伯庸:有本书叫《瓷道》,看着好像很高深,其实里面全是故事。一个专门搜集瓷器的人把自己的多年经历大概写了二三十段,从中能看到各种江湖真实的风貌,里面会有些东西你想象不到,但他这么一讲,你觉得还挺合理,故事都挺好玩的。

如果给你一个穿越的机会,你想去哪个朝代看看?

马伯庸:就十年前嘛,多买几套房。你读多了历史就会很明白,就是因为回不去才有情怀。比如好多人有胡同情怀,但让你冬天再去住胡同,自己生炉子,半夜得爬起来走30 米去上厕所,你就不想回去了。

古代是很苦的,首先语言就不通,而且男生还好,女生连卫生巾都没有。男生拉屎擦屁股都是用竹棍,没有纸。吃的东西没有调料,吃盐很贵。香料,比如烤串的孜然,王公贵族才吃得起,除非你保证能投身到贵族家庭,否则在古代会生活得很苦,所以能穿越还是到离现在近点的时候比较好。

你有历史上特别想见的人吗?

马伯庸:应该是吴承恩。《西游记》的作者究竟是谁,这件事一直是个历史谜团,而且《西游记》写得又非常有意思,我也特别喜欢。如果能见到他,就问:书到底是不是你写的?在里面到底有没有隐藏一些微言大义?我觉得这些挺好玩的。

我以为你会想去见诸葛亮?

马伯庸:我想过,但见了诸葛亮我能说啥?我说你别北伐了,他这就把我拖出去砍了。这些人太过偶像,反而见面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还是远远看着吧。

谈唐朝

现代气质,爱名妓,喜欢打马球

和以往的创作相比,《长安十二时辰》除了节奏更快,还有哪些新尝试?

马伯庸:像传奇性,很多历史题材要么是纯粹架空,要么完全按照历史的节奏走。我觉得文学作品肯定不能像历史考据一样,严丝合缝地符合历史的条件,那么我希望能够达到的效果是,在不改变历史的前提下,在真实历史的缝隙里,挖掘出一些更有意思的故事,或者说创作一些这种历史夹缝中的好玩的东西。

你说唐朝有现代气质,它的开放与自由达到怎样的程度?

马伯庸:首先一个女人可以随便出去玩,这在其他朝代都很少见。而且女性穿男装、穿胡服都可以。唐朝人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喜欢跳舞。经常在宴会时,主人先跳一段,再请客人跳一跳,这对于他们是一种正常的交谊。普遍来看,中国的文化是内敛含蓄的,像唐朝这种胡风比较强的情况就很少见。当时安禄山为什么能得到唐玄宗的信任?就是因为他会跳胡旋舞。一个大胖子可以像陀螺一边转一边跳,唐玄宗觉得跳得好,就给他高官。这在其他王朝不可想象,尤其在明朝、清朝。

唐朝人还有哪些有趣的生活习惯?

马伯庸:长安有个地方叫平康坊,里面有个特别大的妓院叫平康里,有各种各样的名妓。而平康里的对门就是李林甫的住宅。可以看出唐朝人不像其他朝代的人对道德要求很高,或者需要“装”一下。史书记载李林甫喜欢声色犬马,他为了满足需要索性就把家搁到妓院对面,让人觉得李丞相真是一点都不遮掩。那时候每逢重大活动,就可以租一个名妓,带着出去玩,是件很体面的事,不需要隐藏。

此外,人们还喜欢打马球,就像现在打NBA 一样。长安城里马球场特别多,且每个马球场各有特色,有高坡的,有平坦的,人们找喜欢的骑士,或亲自上阵去打,这个还是皇子考核的一个重要标准。唐朝人特别像现代人,对体育特别热衷,人们会觉得,如果马球打得好,这人应该也不错。

你觉得大家对唐朝有什么误解?

马伯庸:文学作品跟史书不同,它允许适度夸张和文学渲染。只是在一些细节上,能够注意下史实会更好。比如在唐朝看书这件事,我记得以前有部电视剧里,人拿着一本线装书,这不对,当时的书是书卷。

还有个唐朝背景的戏,屋里摆着唐三彩,这也不像话,唐三彩是冥器,搁屋里家里就要出大事了。还有摆兵马俑的,就更离谱了,那是后来才挖出来的。

还有很多细节,比如喝茶。大家都知道陆羽是茶仙,是喝茶的鼻祖,但唐朝喝的茶跟现在完全不同。把茶磨成粉末,用水沏,里面要加盐、胡椒,加枣,有点像现在的八宝粥。现在中国人喝的泡茶是在明代以后才有的,宋代人都不这么喝。

唐朝真以胖为美吗?

马伯庸:这很难讲,每个阶段也不同。但总体来看,唐朝人认为胖是一种健康的美,并不是说瘦就不好看,也并不因为谁胖,就让赶紧减肥。那时留下的俑里,女性其实不是胖,只是面颊丰满。就像现在流行锥子脸、网红脸,而当时是以脸颊丰满而美,严格来说,不能说唐朝喜欢胖,而是说唐朝喜欢丰满,但丰满也得匀称才行。

小说里对长安日常生活、城坊的描述都很细致,它们是真实的吗?

马伯庸:《唐两京城坊考》就是讲长安和洛阳里每一坊里有什么样的店铺,什么人住,发生过什么诡异的事,它在长安城大概的地理位置,经济地位、政治地位是怎样的,专家已经考证得很详细了。

还有本书叫《撒马尔罕的金桃》,讲的就是所有在唐代出现的外来文明的物品,做了个大列表,资料都很有意思。写作时我会找一些比较熟的唐史专家聊聊天,听他们讲些八卦,他们会给我些指引,比如让我查哪些书籍。

小说里的“猛火雷”真实存在吗?

马伯庸:那也是有记载的。有记录最早的火药就在唐朝,但比这个时间要晚点,是西域那边一个道士发现的,说是火药,就是草木灰、炭,加在一起按比例调配,可以做“发火珠”。但那个火就像呲花一样,呲一下就没了。然后正好兖州那边有石油,其实关于石油的记录到北宋才有。

那我觉得可以把这两个结合一下,做一些古人没做过,但是可以做到的事情。这种东西不科幻,古人只要知道这个配方后完全可以实现,我让它稍微提前一点。

都说梦回唐朝。真实的唐朝是那么令人向往吗?

马伯庸:这要分阶段,因为大家聊得最多的,要么是玄武门之变,或是李世民的贞观之治,或是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包括与杨贵妃的爱情。属于唐朝最辉煌那一瞬间,大家一直回味良久。

其实这些在唐朝占的时间很短,安史之乱后,整个唐朝的状态就急转直下,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段历史了。真正的唐朝在藩镇之乱开始后状态就不对劲了。而中国百姓对唐朝的了解基本到安史之乱就结束了。

摄影丨李英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 王跃

编辑/ 韩哈哈

人物摄影/ 李英武

(亦有部分资料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