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这个上医院都治不好!快转给家人朋友!”“太可怕了!这种汤以后不能喝了! ”这样的分享我们常常在朋友圈看到,然而很多都是耸人听闻的谣言,一段时间后再点开就会发现已被举报删除。那么,为什么偏偏是微信这一社交平台,谣言泛滥如此猖獗呢?

(一)强关系网络,用户之间信任感强

强关系是社会学里的一个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提出来的。他认为个人际关系网络可以分为强关系网络和弱关系网络两种。由于微信这一日常社交平台的独特性,微信中的关系网络是一种典型的强关系。微信好友大多是有着强连接纽带的亲朋好友,而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微信信息传播的把关人。有意或者无意中传播或二次传播的微信谣言也就更易被轻信和接受。因此微信中的谣言传播比微博中的谣言传播更容易、更具隐蔽性。以强关系为主的微信的公共化私人空间,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谣言传播的摇篮,为谣言传播创造了无序环境和无限可能。

比如一些养生类的谣言,因为与生活息息相关,常常在微信朋友圈中呈病毒式的发散传播。相对封闭却又亲密的微信圈子,使微信谣言具有很强的煽动性和欺骗性,谣言出现后,在封闭的小环境中渗透性强。即使大环境中出现了辟谣信息,也很难覆盖到微信朋友圈。特殊的传播生态,使微信中的谣言更易被相信。

(二)受众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明辨是非的能力差

微信用户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等都存在较大差异,在面对微信传播的谣言信息时,往往不会对消息来源的真实性作出太多考虑和质疑,又因微信好友这一层线下关系的信任感加持,辨别是非的能力会自觉减弱,容易相信谣言并无意识地二次传播。

(三)监管不力,辟谣难度大

微信较高的私密性和安全性,正如一堵厚厚的围墙,既能保护每个个人的隐私,同时,也使得获取的消息渠道和消息内容具有密闭型,不易被证实和澄清。微信中封闭的情景给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更为珍贵的土壤,也使得谣言滋生的有恃无恐。此外,微信人际传播中,微信朋友圈,也使得微信缺乏谣言的自净化的机制与功能,网络谣言易扩散却不易澄清。封闭又私密的传播环境给监管带来了更大难度,且“强关系”社交网络下存在着“人情”“面子”等纠错障碍,辟谣难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