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亚洲人面孔,一口流利的英语,谈到新西兰的葡萄酒时两眼放光,对风土,葡萄品种了如指掌。在新西兰贸易发展局和葡萄种植与葡萄酒酿造协会开设的黑皮诺葡萄酒大师班上,2016新晋葡萄酒大师史蒂芬·黄(Stephen Wong)口若悬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师”中鲜有的亚洲面孔

史蒂芬·黄在2016年被英国葡萄酒大师协会正式授予“葡萄酒大师”(Master of Wine)资格、成为新晋的“葡萄酒大师”。他也是全球345位葡萄酒大师中,为数不多的亚洲面孔。

史蒂芬·黄是生于马来西亚的华裔,先是从婆罗洲搬到新加坡,在16岁时又从新加坡搬到了新西兰。在奥塔哥大学主修法律。

故事一开始,跟葡萄酒没有半毛钱关系。

他却说,“通过葡萄酒,我找到了重新回归生活的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史蒂芬第一次接触到葡萄酒,是在学生时代的一个暑假,他在新西兰女王镇的一座葡萄园帮忙。在那儿他遇到了中奥塔哥的葡萄酒先驱Alan Brady和Rudi Bauer。这两位给予了他开启葡萄酒世界大门的钥匙。

“他们向我展示葡萄酒,并以一种容易理解的方式解释它们的味道,让我明白葡萄酒并不是难以理解的神秘存在。”

“我记得第一次真正‘开窍’,是在品尝查德酒庄的琼瑶浆时。我当时心想‘Wow,我真的尝到了荔枝味’。那一刻太令人振奋了,它让我意识到自己可以从事葡萄酒这一行。”

在那之后,史蒂芬取得了他的法律学位并搬到惠灵顿。在等待一份法务工作的同时,他在一家咖啡店做兼职,并开始试着做侍酒师。当他意识到即使拿到了实习机会,要想真正从事法律工作可能也是长达两年的等待时,他干脆转行,做了全职侍酒师。

“我享受这份工作,也需要这份工作。但那时我确实对葡萄酒和食物了解的不多。这也是新西兰特别让人感到精神焕发之处——即使没有正式资格,仍有机会尝试。如果我失败了,我还得去找别的事做,但是因为有了这个机会,我证明了自己做得还不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较于坐在办公室里面对成堆的文件,成为侍酒师、和人们讨论葡萄酒对我来说是个太容易做出的选择。我十分幸运入行时就能跻身于惠灵顿的葡萄酒行业中。我的朋友,悉尼国际葡萄酒大赛评委Christine Comerford和酒评家Raymond Chan都鼓励我考取Master of Wine。”

成为Master of Wine

Master of Wine(葡萄酒大师)是英国葡萄酒大师协会(Institute of Masters of Wine,缩写为IMW)所颁发的一项资格认证,是葡萄酒行业最高的专业头衔,是名副其实的“大师级”葡萄酒专业人才。

在很多朋友和同事的鼓励下,在做了一些调查和与当地几个葡萄酒大师交谈后,史蒂芬下定决心加入一个朋友开设的培训课程。

之后的故事,就是长时间的训练。史蒂芬第一次参加葡萄酒大师考试是在2007年,他很顺利地通过了理论考试,这大大出乎他的意料。

“我当时心想,缺乏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知识,自己会不会从理论考试中被淘汰。”

“但在这之后我仍花了很长时间来取得最终的资格。”

谈到这个过程中面临的最大的障碍和挑战,史蒂芬坦言,经费和时间是永恒的难题。

“我极度依赖家人的理解和慷慨,我的客户、赞助人,还有一大帮朋友。没有什么比用‘一个村子的人帮忙抚养一个孩子’来形容我对‘葡萄酒大师’的追求的过程更加贴切的了。在一个人获得‘葡萄酒大师’资格的背后,有数以百计的人在帮助他达成目标。”

“这就是这个行业:每个人都非常友好、慷慨,愿意用自己的时间和资源来帮助我实现梦想。”

“得知通过葡萄酒大师考试的那一刻,我大松了一口气!对我来说这是一段漫长又艰辛的旅程。之前我不确定是否会有一个好的结果。”

当被问及得知好消息后是怎么庆祝时,史蒂芬说:“那是周一的深夜,我的伙伴们到家里跟我一同庆祝。我开了自己最后一瓶2001年德国露森酒庄长金瓶封的存货。她甜美且清新。我在之后的星期里还有机会与当地的侍酒师和葡萄酒爱好者一起庆祝,我们开了更多瓶酒,我真的数不清楚了!”

我们的目标就是创造一种对话

史蒂芬早已是惠灵顿各类派对的灵魂人物,在过去的十五年里,他一直默默地在这个城市的葡萄酒单贴上自己的烙印。最近他更以葡萄酒教育者的身份出现在国家级别的活动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推崇新西兰自然葡萄酒的酿造方式(这意味着将人工干预降到最小,或者在酿造过程中使用一些不寻常的技术);鼓励生产者们尝试将低干预的葡萄酒直接装瓶,让消费者自己来检验。

他说他经常会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有人让我打开一瓶最能代表新西兰黑皮诺的酒,那会是哪一个?

他认为答案的复杂性恰恰是自己成熟的标志。对他来说这个问题不再有一个明确的选项,他可以意识到问题的两方面。在风格上,他相信葡萄酒酿造有超出地域的奥秘,并思考低硫等一系列决策在产地特征表达中所扮演的角色。

他对自然动力法的嗜好并未使他走向极端,恰恰相反,他可以看到农药,化肥,人工酵母和二氧化硫的好处。

“我觉得培育和支持那些你并没有百分之百确定的事物是可行的,因为我们的目标就是创造一种对话,这应是值得称赞的。虽然它不一定会改变我这一代,但却能带给我们启迪。”

“就像充沛的活力是风土和土地的监护者,我们也可以成为新创意的保管人。我们可以对此加以保护,因为有一天,会有人用它此做出了不起的事。”

在中国,这趟旅程将会很快开启

黑皮诺大师班的现场,史蒂芬根据广东地区新西兰葡萄酒消费的特点——更喜欢白葡萄酒,更重视新鲜的、凉爽的水果口味,而不像北方市场以重酒体为主——推荐了几款葡萄酒与食物相配。

“新鲜、干净、原味的粤菜,海鲜水产等与新西兰白葡萄酒,尤其是长相思(Sauvignon Blanc)十分搭配;厚重酱料的菜肴与重酒体搭配,比如黑皮诺(Pinot Noir)、美乐(Merlot);有点辣的粤菜可以搭配新西兰的阿尔巴利诺(Albarino)(来自西班牙)降低辣度。”

对于想进一步系统了解新西兰葡萄酒的广大爱好者们,史蒂芬建议先从葡萄品种开始尝试,再细分产地,察觉出地域差异;从大产区里看,再看子产区。

除此之外,他以一个来自新世界的葡萄酒大师的身份谈到了自己对中国葡萄酒产业的看法。

“我认为,现在对中国葡萄酒业来说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时刻。我们正处于第一浪潮的尾声和第二浪潮的开端,这个阶段,世界葡萄酒知识与人才大量涌入中国,大家都十分期待看到中国葡萄酒产业的未来走向,也在探索新的产地和新技术的应用。”

“但真正让人感到兴奋的是第三浪潮。当中国的酿酒师和整个葡萄酒产业在本土成长起来后,他们获得了自信、对当地的风土有深刻的了解,他们将为该产业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如果中国下定决心朝某个领域发展,她会希望引领世界。业内对此十分期待。”

“当中国的葡萄种植和葡萄酒消费达到了统计学上所说的‘关键大多数’时,就能影响世界口味。这就像之前新世界的葡萄酒改变世界葡萄酒产业的话语权一样。”

当被问及他觉得这个过程需要花费多长时间时,史蒂芬讲道:“这很难说。全球范围来看,一般来说10年左右。但鉴于什么事物在中国都进展神速(笑),或许5-6年吧,我们不知道。没有人知道这里面蕴藏着多大的力量。”

“但在这发生之前,有一些确切的图画已经铺陈在我的脑海中。虽然我到广州仅有两次,但就我目前所见所闻的,许多人,都对葡萄酒有浓厚的兴趣,都希望开始这段旅程。”

“我认为在中国,这趟旅程将会很快开启!但我没办法给你一个确切的时间。”

微信公众号:iTrendsGZ

一个接地气,唔使扮嘢的时尚生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