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现代教育报”即可关注我们

1977年,关闭十余年的高考考场重新恢复。570万考生走进考场,虽然当年录取率不到5%,但却激励了成千上万的人重新拿起书本。高考,改写了无数人的命运;高考,让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被一把推开;高考,夹杂着民族记忆,记载着整个社会的变革。

不知不觉,40年过去了,在这个收获的夏天,高考再一次如期而至。3+X、自主命题、高校扩招、全国卷、新课标卷……这些不断涌现出来的高考新名词,不仅见证着40年来高考制度的变迁,同时也在一代代人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

为了纪念这段特殊的历史,我们推出“回望恢复高考40年”特辑,带您一起回望这40年的高考风雨路。

高考大事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7年

中断十余年的全国高考恢复

1983年

定向招生和定向分配

1985年

出现“双轨制”,以及自费生

1988年

保送生制度重入高考

1989年

推行标准化考试

1999年

高校扩招,推行“3+X”科目考试方案

2000年

增加春季高考

2001年

取消考试年龄限制

2002年

网上录取全面实现

2003年

高考提前一个月,部分高校自主招生

2012年

各地出台异地高考具体办法

2017年

提出“文理不分科”及“3+3”高考科目方案

回望恢复高考四十年进程,国家针对高考所做的变革从未停止,从全国统一试卷到部分省市自主出题,从固定考试科目到考试科目自选,从单一选拔手段到多元录取方式……高考的变革历程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缩影,反映了特定时代的教育印记,值得我们回溯中体味学习。

? 1977年—1979年 恢复招生

29∶1 众人争过独木桥

1977年,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召开科学教育工作座谈会。当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示了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相隔不到十天,全国媒体相继公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

国家调用了印《毛泽东选集》的纸印了当年的高考试卷,中断十年之久的高校招生制度真的恢复了。12月,570万考生走进考场,加上1978年夏季考生,两季考生共有1160万人,恐怕是迄今为止,世界考试史上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考试。

据教育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1977年的570万考生大军中,只有27.3万人被录取,录取比例为29∶1。

1977年的高考还有几个与众不同的地方:第一次在冬天考试,还有就是当年的考试不是由全国统一出题的。因为从确定恢复到实施高考,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全国也没有统一的教材和标准,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命题、印刷、分配相当紧张,只能由各省负责。1978年第二届高考的时候,国家就收回了命题权。

? 1980年—1989年 标准化考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外语列入必考科目

1982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二批大学生相继毕业,根据国家的分配,走上了各自工作岗位。在此后的很多年里,国家都对大学生实行“两包”,即国家包上学费用,包毕业分配。

到了1988年,保送制度重新被引入高考。引入的初衷是作为“唯分数论”之外的绿色通道,提前选拔优秀学生或避免一些优秀学生因高考发挥欠佳而被淘汰。

在考试科目方面,恢复高考的最初几年,外语在很多省市只作为录取重要参考。1984年,英语正式被列入高考主考科目,并在此后的几十年里,成为了必不可少的考试科目。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高考基本上是沿用传统的考试方法。针对高考传统的命题方法和考试方式的缺陷,我国从美国引进标准化考试。

1985年,首先在广东省进行了英语、数学两科的试点。1988年,试验扩大到语文、数学、英语等5个学科,英语科则扩大到全国17个省、市、地区,涉及100万考生。

? 1990年—1999年 高校扩招、“3+X”

大学生人数井喷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招生并轨和高校扩招是高考乃至国家教育的大事。1997年普通高校实施招生并轨改革,实行高等教育的自费制度。

1999年,是中国高考扩招元年。很多学校的招生计划一下子多了一倍甚至更多,相应地,考生的积极性也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

当时,对于高校扩招,社会对其看法不一。支持的声音认为,高考扩招扩大了高等教育的覆盖面;而质疑的声音则担忧扩招会造成高校毕业生文凭含金量的降低。

很多专家呼吁,高考扩招应该在“量”和“质”之间寻找平衡点,而不要将高考门槛降得太低。这一年,也同时揭开了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序幕。

高考统一模式打破

1991年,湖南、云南、海南三省进行了在高中会考基础上减少高考科目的改革;1995年全国实行了会考后的高考“3+2”科目设置方案,即语、数、英三科为必考科目,文史类加考政、史;理工类加考理、化,每科满分原始分150分。

在“3+2”高考科目改革8年后,1999年,教育部调整高考考试科目,开始推行“3+X”科目考试方案。

“3”指的是传统的三门大科,即语文、数学和外语。“X”则代表引入的高考综合测试。

综合能力测试也分两种:一是包含文理科的大综合,即“文理大综合”。二是“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文科综合”包含政治、历史、地理3个科目;“理科综合”包含物理、化学、生物3个科目。进入新世纪后,广东、河南两省实行“文理大综合”,其他省市均实行“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

“3+X”方案在客观上改变了以往全国一张试卷、一种高考模式的状态,多样化的高考模式初露端倪。这一改革也对考试内容改革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

? 2000年—2009年 自主招生

高校“不拘一格”选人才

进入新世纪,高考改革政策频出。

2000年,教育部决定实施分省命题,上海、北京率先单独组织高考命题。同年,北京、安徽等省市试行春季高考改革,一年举行两次高考,试图改变“一考定终身”的格局。

但改革带来的新问题也接踵而至。实行春季高考后,由于参与招生的学校和专业都不理想,以致考生积极性不高。在2004年内蒙古率先取消春季高考后,安徽、北京也相继选择退出。

与此同时,参与自主命题的省份却在逐年扩大。2002年,北京市在高考语文、数学和英语三门科目上实现了自主命题。

统一考试的格局被打破,统一招生方式也在试图破冰。2003年,教育部在北大、清华等22所著名高校扩大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

高校在自主考试与面试的基础上进行初选,入选考生参加全国统考,成绩达到学校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的可以由学校决定录取。

2006年,全国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高校扩大到53所大学。高校有了更多的招生自主权,同时对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

? 2010年—2017年 新一轮改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标配”岁月到“自选”时代

进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制订工作再次开展。

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意见》规定,2014年上海市和浙江省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

同年12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两项政策,明确提出“全科覆盖”“分类考察”“不分文理”“两次机会”等措施。

2016年4月7日,北京高考改革最新方案正式向社会发布。按方案要求,北京2017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从2020年起,高考生的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科目和选考的3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成绩构成(即“3+3”)。

按照规定,选考的3个科目,由学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使得“文理兼修”“文理兼考”“文理不分科”成为了可能。

另外,从2017年起,英语采用计算机化考试,英语听力一年两考。从2021年起,英语增加口语考试,口语加听力考试共计50分。

而高考志愿填报批次则分顺序志愿、平行志愿,加分政策不作累计加分等。

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高考将从“标配”时代进入了一定意义上的“自选”时代,专家表示,高考的变革意味着“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教学的方式也将迎来彻底的变革”。

作者:现代教育报记者 雷灵 整理

图片:网络

编辑:现教君

转载请联系小编授权

推荐阅读

孩子,我允许你不优秀,但不允许你没教养

从《欢乐颂》看中国式家庭教育,父母究竟做错了什么?

三流的父母做保姆,二流的父母做教练,一流的父母什么样?

从《人民的名义》,看“哭穷”教育如何毁了孩子一生!

班主任提醒:家长没做好这4点,孩子成绩肯定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