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人,与其父曾点都先后师从于“万世师表”的孔子,与“复圣”颜回、“述圣”子思、“亚圣”孟子并列儒家“四配(配享祭祀孔子的孔庙)”,后人多以“宗圣”“曾子”相称而不名之,同时他也是儒家重要经典“四书”中《大学》的作者。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曾子在儒家的地位都比较“尴尬”:首先,他不是孔子生前钦点的“十哲(据《论语·先进》记载,当时的十哲是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之一;其次,孔子逝世前虽然将孙子孔伋(子思)托付给了曾参,但那是在孔子最钟爱的弟子颜回和儿子孔鲤先他而死的情况下,后人多以为这是无奈之举。 直到千年之后的唐朝,人们才渐渐开始重视起这个差点被历史遗忘的孔子门徒,肯定了他儒家大师的地位。而宋朝时,以子思、孟子思想为主导的“思孟学派”被认定为儒家正统后,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的曾子地位也达到了顶峰。

我们当代人对曾子的印象应该是“信”,这来源于“曾子杀猪”的故事:曾子的妻子去市集,他们的孩子哭闹着也要去,妻子谎称只要孩子不去,她回来后就杀猪吃肉;妻子从市集归来,家贫的曾子已经把猪捆上了,妻子非常吃惊,她认为自己只是随便说说而已,曾子怎么会当真哪?曾子这样回答道: “难道因为孩子不懂事父母就可以欺骗他们吗,父母是孩子的老师,今天你欺骗他,将来他就有可能学习你欺骗别人,而作为母亲你欺骗孩子,那么将来孩子又怎样能信任你?当孩子不再相信父母了,父母又凭借什么去教育孩子那?”妻子无言以对,于是曾子将猪杀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人对曾子的印象则是“孝”,《二十四孝》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曾子家贫,平时靠打柴维生,事母至孝,有一天他在打柴的时候突然觉得心痛,于是赶紧担起柴往家跑。回到家里才知道,因为家里来客人了,年迈的母亲没办法通知曾子,就着急的咬了一下手指。

那么,大家觉得守诚信讲孝道的曾子是个完人吗?那么请读完最后一个故事再评论:曾子亲生母亲早逝,父亲娶了后母,后母待曾子非常差,但曾子还是全心全意的侍奉着后母,毫无怨言。有一次后母想吃蔾叶(藜,是一种野菜,嫩叶可食),于是曾子让妻子蒸蔾给后母吃,后母吃完后说藜叶蒸的不够熟 ,于是曾子大发雷霆休掉了妻子,而且终身没有再娶,由自己亲自伺候后母终老。 后人对这件事一般有三种评论:其一是认为百善孝为先,“孝”字大过天,曾子休掉“不孝”的妻子理所应当;其二是认为曾子担心后母会继续难为妻子,与其跟着自己受罪,还不如还她自由;其三则是对曾子苛刻无情对待妻子的指责……

“蒸蔾不熟,曾子休妻”的对错可能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孝经》作为南宋“十三经”之一,被认为是儒家重要的书籍,这本书早期被人伪称为孔子所著,但孔子“笔削春秋,述而不著”的典故直接打脸,后人一般认为是出自曾子或者其门人所著。

纵观曾子一生,“ 吾日三省吾身”的言论和《大学》中“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思想时至今日对社会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为了一次“蒸蔾不熟”就引发了“休妻”的家庭惨剧,也值得后人深思。 孝道是华夏民族的传统美德,但诚如陆游和唐婉词中“世情薄,人情恶”的控诉一般,希望不要扭曲了孝道,而《孔雀东南飞》的悲剧也永不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