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器的发展是科技积累的结果,不仅刀枪剑戟这些进攻兵器如此,铠甲的发展也是如此。经历过冷兵器发展的高峰时期,铠甲的演进依然没有停止。到了明清时期,面对火药武器的崭露头角,铠甲有了改进和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分解明代铁甲

明朝铠甲局部图

在经历了唐宋两个高峰之后,金属铠甲的形制种类,生产工艺都已经基本成熟稳定。明朝铠甲的身甲是前开襟的式样,明朝制式铠甲的前护位相对来说比较长,根据前护位的长度可以区别是步兵还是骑兵的铠甲。铠甲的拢袖部分由十三个金属片,以叠压的方式编织而成,来保护手臂。拢袖是明朝铠甲一个比较典型的特征,据史册考证,只有明朝的铠甲有拢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出警入跸图》中将军铠甲造型

古代高级将领的铠甲大都是私人定制,为了达到防护力和机动性的协调统一,每一个细节都是精心设计和打磨过的,与穿着者的体型、力量相辅相成。一套好的铠甲重量会均匀地分配在身体的不同部位,虽然当时没有人体工程学的说法,但古代的匠人们还是靠自己的智慧,让铠甲变得更加完美。
关于铠甲人体工程学的设计有着种种解释,但我们无法想象那些古代的武士们是如何穿着厚重的铠甲,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到了明代,中国的铁甲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已经到了顶点。也就在这个时期,冷兵器时代的终结者火器开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出现这种形式是与朱元璋的发展历程息息相关的。朱元璋在长江附近起家,有一位叫焦玉的人献上他所研制的火器,于是朱元璋的队伍就成为江南起义军中,可以说是唯一让火器成为制式装备的起义军。
鄱阳湖大战朱元璋的军队更是发挥了火器的威力,使用了当时中国最为先进的火炮、火铳、火箭、神机箭等火器。开创了在水战中以舰炮轰击敌舰的先例,于是明朝建国后,火器成为了明军制式兵器之一。通常,明军的构成为铳十、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枪四十,其中火器的比例占到了10%。
面对火器的挑战铠甲如何应变?
尝到了火器甜头的明朝统治者,从未放弃对火器的研究和发展。明永乐年间,朱棣更是创建了战略机动部队神机营。这种独立枪炮部队建制,在当时中国乃至世界各国都处于领先地位。比欧洲最早的西班牙火枪兵要早一个世纪左右。

如果说中国的火器在战场上的应用,宋朝是萌芽阶段的话,到了明代就是大发展时代。面临这样的形势,铠甲又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呢?

清代盔甲局部图

清代时期的盔甲一般分为兵丁甲、职官甲,两者之间明显的区别是有无袖子。通过盔甲上的形制、纹饰来区别职务高低。棉甲是清朝的抄袭产品,抄袭对象就是明朝。棉甲也不是明朝自创的,要追溯到蒙元时期。当时蒙古军队装备了大量的棉甲,明朝推翻元朝后,除了把棉甲由套头式改为对襟式之外,再无其它改动。
棉甲里面附带着铁叶,铁叶是手工锻造成的钢片,一片一片排列用铆钉固定在棉甲上,这是清早期盔甲比较有特点的地方。
清朝棉甲从何而来?
明清两代之所以要大规模装备棉甲,主要是随着初期火器的出现。中国传统的扎甲等盔甲已经不能抵挡火器,反而是棉甲这种复合性的盔甲对防御初级火器有着良好的表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朝人朱国桢在《涌幢小品》中记载了纯棉盔甲的制作方法,“棉甲以棉花七斤,用布缝如夹袄,两臂过,用脚踹实,以不胖胀为度,晒干收用,见雨不重、霉鬒不烂,鸟铳不能大伤”。由此可见,纯棉没有内衬铁片的棉甲都能减少火铳的杀伤力。在后来的发展中,棉甲逐渐地分成两种,一种是明甲,直接将铁片或者是铁丝网缝在内衬的棉袄上。另外一种是暗甲,在棉衣内侧用铜铆钉固定铁片或者是铁丝网。更为高级的盔甲还要加上皮革等防御材料。如此一来,棉甲就成为了一套复合盔甲,既有棉布皮革来缓冲火枪弹丸的冲击,又有金属抵挡刀砍剑戳。
不要以为棉甲带了个“棉”子重量就会轻便,现代流存下来的棉甲重量普遍在15到20公斤左右这绝对算是重甲。
清代对明代的棉甲没有什么大的改动,只不过因为清朝最初多在辽东作战天气寒冷,所以清代棉甲增加了棉甲的厚度利于保暖。同时,清代还重视冷兵器作战,所以将内衬托的铁片也加厚,如此一来对冷兵器的防御效果也很好。从现存实物来看,棉甲的重量和防护效果完全是重甲级别。
火器的出现,使有效的抗御冷兵器的古代铠甲开始趋于衰落。到了鸦片战争时期,清代棉甲既挡住不子弹又增加了负担,开始逐步退出战场。直到20世纪初清朝编练用近代枪炮装备的新军时,古代铠甲的使用才被最终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