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钧窑的地位非常高。由于清末民国文人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对宋瓷进行评价,特别提出钧窑,加以赞赏;寂园叟的《陶雅》更是把钧窑瓷排在宋瓷的第一位,汝窑竟退居其次,后面是官、哥、龙泉和建窑。因为受到社会的推崇,晚清到民国初年,追捧钧瓷的人很多,才有“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俗语。您看观复展出的钧窑瓷片挂屏,共40片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民国 钧瓷挂屏
(木框为民国制,内嵌老钧瓷片)
观复博物馆藏

钧窑的名字来自钧州,钧州是金代大定二十四年(1184)才有的,在此之前可追溯到西周的襄王时期(公元前636年),其间一直都叫阳翟(di),这样就产生了宋代有没有钧窑的争议。虽然宋代时的钧州称阳翟,那也有可能后世用金代的地名称前代的窑口,把“阳翟窑”称为钧窑了。到明代万历年,因避讳皇帝朱翊钧的名讳,把钧州改为禹州,民国初再改禹县,1988年又改成禹州市,名字多了就容易混乱。

阳翟这个名字使用了1800多年,许多风云人物都出于此,比如籍贯是阳翟的历史人物,汉代有晁错,他主张削藩,加强中央集权却引起刘濞的“七国之乱”,汉景帝惊慌失措,竟将晁错腰斩,最后还是由周亚夫平定了这场叛乱。曹魏时期有司马徽郭嘉,唐代有书画大家褚遂良,他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是初唐四大书法家,还有绘画大师吴道子。看看他们的字画,褚遂良的《孟法师碑》、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

唐代 褚遂良《孟法师碑》(局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代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局部)

无论是阳翟、钧州,还是接着说这个地方烧制的瓷器吧。钧窑在许昌禹州市的神垕镇,近些年在宋代文化层中出土大量钧窑瓷片,说明钧窑至迟在北宋已开始烧造,但到金元以后就衰落了。钧窑有官民之分,它的鼎盛时期也为宫廷贡瓷,时间是北宋徽宗时期。当时进贡宋廷的钧瓷多是花盆、水仙盆之类,看国博藏北宋钧窑玫瑰紫花盆,观复展出的“北宋钧窑天青釉海棠式水仙盆”,釉色正如许之衡所说的:“宋均之紫弥漫全体”。这是由于神垕镇出产孔雀石,当中含有铜元素,窑工在制胎和配釉时无意中掺入。烧造时,在适当的温度、气氛下,铜显现出“天青月白玫瑰紫”,紫色是铜红釉与铁青釉互相熔合的结果。

北宋 钧窑玫瑰紫花盆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北宋 钧窑天青釉海棠式水仙盆
观复博物馆藏

金代,工匠经过长时间的摸索,慢慢可以控制铜红的呈色,改变了宋钧“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随意性。观复展出了一只“金代钧窑天青釉窑变玫瑰紫三潭映月盘”,中间还掉了一点,明显看出当年窑工的主观控制,也应了“元瓷之紫聚成物形”的说法。钧窑还有一项特殊的工艺,就是使用乳浊釉,与汝官哥等使用透明釉不同,乳浊釉可以强力遮盖胎土,降低对瓷土的要求,这也就降低了烧造的成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金代 钧窑天青釉窑变玫瑰紫“三潭映月”盘
观复博物馆藏

钧窑还有一些著名的特点,如“蚯蚓走泥纹”,正是因为乳浊釉粘稠又厚,在熄火降温的过程中形成类似开片的痕迹,像蚯蚓爬过一样。至于钧瓷器底的数字,各种解释不一,至今是谜

“蚯蚓走泥纹”

器底数字“二”

钧窑是支烧法,也就是仰烧,盘碗开口朝上。仰烧是当时各地窑口普遍使用的烧造方法,而定窑却创烧了“覆烧法”,把盘碗都朝下扣着叠放。这是为什么呢?(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