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

每当听见这充满这西北风味的歌谣,我就想起了我那在陕西关中地区的故乡,想起外爷(即姥爷)给我讲的那一串串有关故乡的古人古事和古迹。

我的老家在陕西扶风县一个叫周秦坡的小村里,这里是周秦王朝的发祥地。汉武帝时在京城长安设“京兆尹”,在其东设“左冯翊”,在其西设“右扶风”,合称“三辅”,是管理关中地区的三大机构。所以,“扶风”先是官名,后来又变成了地名。取“扶助京师,以行风化”之意。是天子的门户。

扶风县地处黄土高原,它北依岐山,南跨渭河,虽然是个小地方,但古代名人辈出,古迹遍地。外爷家与我家隔着渭河的一条支流——七星河相望,他虽然是个农民,认不了几个字,但他常在农闲时赶着毛驴去驮粮,就是把山里人家的余粮收购来,驮到平原地区卖出,赚取一点脚钱和差价补助家用。为此,他走了不少地方,目睹耳闻了众多的古人古事和古迹,一有机会他都会把这些古人古事古迹讲给我听。我从出生就没见过爷爷奶奶,所以听外爷讲古成了我非常享受的精神大餐,也是对我古文化教育的启蒙。几十年过去了,至今回想起来仍津津有味,令人向往。

外爷讲古的内容都是发生在本县的,加起来很多,讲起来很长,在这里我只能简述几件,与大家共享。

帝妃姜嫄与她的儿子、周朝始祖后稷

小学的一个寒假时,我跟外爷去串乡卖粮,来到了县城东南的揉谷乡。我突然对“揉谷”二字产生了兴趣,问外爷:这里为什么叫揉谷乡?外爷说,在清朝和民国时,这里也叫过邰城乡和姜嫄乡,揉谷、邰城和姜嫄,都是附近的村名,它们之中蕴藏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我一听立刻来了劲,催外爷赶快讲给我听,外爷下巴望前一指说,前面就到姜嫄村了,到那里后给你细讲。

不一会,我们来到了姜嫄村,在村头的一个大庙前停了下来,我抬头一看,庙门的匾额上是三个大字:姜嫄祠。走进大殿一看,中间台座上塑着一尊高大、端庄而秀丽的圣母像。外爷告诉我这就是姜嫄圣母,传说这里就是她的出生地。接着,他给我讲了有关姜嫄的故事。

姜嫄本是炎帝后裔、有邰部落的人(所以附近有叫邰城、有邰的村庄),嫁给了黄帝的曾孙、位列“五帝”第三帝的帝喾,但年过四十而未育。有一天,姜嫄外出,看见路边的泥地上有一个巨人留下的大脚印,便好奇的踩了上去,立时觉得浑身一阵酥麻,从此便有了身孕。这事让她很惊恐,好不容易熬到了十个月头上,顺利地产下了一个儿子。但这孩子出生后既不哭也不叫,联想到无端受孕的情况,姜嫄感到这是个不祥之物,她不顾家人反对,叫人把孩子抱出去扔在了一个野巷里。当时正是寒冬,路过这里的牛马不但不踩踏他,还围着孩子,用身子暖他,喂他奶。人们惊奇的把孩子抱了回来,但姜嫄认为大家在骗她,叫人把孩子扔到远处的树林里去。又过了一天,人们发现树林里一只狼正拥着孩子给他喂奶,便赶走狼又把孩子抱了回来。但姜嫄不相信会有这种事,说除非自己亲眼看见。她硬着心肠,叫人把小孩扔到屋后她能看见的一个结了冰的池面上去。立时,呼啦啦飞来无数的鸟儿,有的用翅膀垫在孩子身下,有的护在四周,更多的盖在上面挡住寒气,半天一动不动。姜嫄一下惊呆了,急忙叫人把孩子抱了回来,紧紧抱在了怀里,孩子这时也“哇”地一声哭了。

从此,姜嫄尽心抚养这个孩子。因为他曾三次被抛弃,所以给他起名为“弃”。弃,便成为有800年历史的周朝的始祖。

姜嫄是擅长农耕的炎帝后裔,在她的教育下,弃从小就喜爱农耕,他遍尝百草,先后培育出了惠及世人的五谷——黍、稷、麦、菽、麻等,然后把这些传授给众人,“教民稼穑”的佳话便由此产生。后来,舜帝举他为农师,封号后稷。

关于这一段史迹,后来我看到《史记》中是这样写的:“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嫄。姜嫄为帝喾元妃。姜嫄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悦,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复荐之。姜嫄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

《诗经》中曾这样赞美姜嫄:“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无灾无害。”

庄稼成熟后,就要收割并揉搓出颗粒,以便食用。于是,这里揉搓庄稼的示范之地便被叫做“揉谷村”(揉谷乡)。

现在,在揉谷乡之侧,已建起了国家杨凌农业示范区,几十米高的后稷雕像,耸立在示范区的中央,这是人们对后稷母子的感佩和对他的事业的传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姜子牙的封神台与三霄娘娘庙

我十二岁那年农历的正月十五那天,外爷带我去北山的三霄娘娘庙赎身。读过《封神演义》的人都知道,三霄是指云霄、琼霄、碧霄三姐妹,她们的哥哥便是被封为财神爷的赵公明。

三霄庙分别建在东观山、中观山和西观山上,三山之间相距一二十里,庙堂依山而建,一年四季香火不断。

我小时候,父母为了保平安,就把我寄保在了中观山的琼霄娘娘庙。领了一个红布缝的项圈戴在脖子上,现在满十二岁了,保期满了,平安无事,就要到庙里去上供,并交还项圈,这叫赎身。

走在路上,外爷照例给我讲起了关于这里的古人古事。他指着山下不远处的一个很大的土台说,看到了吗,那就是姜子牙的封神台。古时候,我们这一带是周朝的发祥地和都城所继位后命姜子牙率军东进,消灭腐败的殷纣政权。

赵公明又名赵玄朗,本是附近的一个木材生意人,他精明强干,仗义疏财,为了学点本领,就跑到终南山去学道,他的三霄妹妹也去三仙岛上修行。他们都学到了一身本领,但却意气用事,认不清方向,做了助纣为虐的事。

当周、殷开战以后,赵公明看不起新生的周朝,认为殷朝才是正统,所以帮助殷军去打周军。他用独门神器缚龙索和定海神珠打死打伤众多的周军将领;后来又搬弄三霄妹妹来参战,用混天金斗和金蛟剪打得周兵难以招架。有一出戏叫《黄河阵》,演的就是这件事。但姜子牙率领的正义之师最终打败了腐朽的殷纣王朝;逆势而行的赵公明和他的三霄妹妹也魂断沙场。

这场大战结束后,姜子牙奉命在此建造封神台,要对双方阵亡人员进行封神。他站在封神台上,一手拿打神鞭,一手持封神榜,一口气封了三山五岳八部的365位正神。为了给犯错之人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对他们也封了神,其中赵公明被封为玄坛真君,就是财神,他与四位部下:招宝、纳珍、招财、利市被人们合称为五路财神;三霄姐妹也被封为感应随世仙姑正神,协管民间生育繁衍之事。人们为她们修建了庙宇用于祭祀。

如今,姜子牙的封神台和三霄庙已成为一大旅游景观。在不远处已建起了国家级的周原遗址博物馆,对这片西周统治的中心地带和京都之地三百年的历史进行了挖掘、整理和展出。

班马耿窦四大朝臣与窦滔、苏若兰的回文诗璇玑图

在外爷给我讲的古人古事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前秦安南将军窦滔和其妻苏若兰织锦回文诗的故事,因为他们就是我的祖先,其事就发生在我的老家周秦坡。

那是一次我跟随外爷去附近的一个小镇赶集,途中,他指着旁边的两个村庄告诉我:你知道吗,这两个村子一个叫东伏波村,一个叫西伏波村,村里的人都姓马,他们都是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代。村里不但有马援墓,还建有马援祠。他那句“马革裹尸还”的豪言流传至今。县内三国时的名将马超岭、马超胡同都是马援孙辈的遗迹。

接着外爷告诉我:据《后汉书》和《扶风县志》载,东汉时扶风出了班、马、耿、窦四大朝臣。马家上面讲过了。班家的著名人物有史学家、文学家、撰写《汉书》的班固、班昭兄妹,以及其弟、著名的外交家、出使西域的班超,“投笔从戎”的成语就出自他。他们原住在县城南的班家谷,县内仍保有班超墓和班家祠。耿家是将帅之家,有大将军2人,将军9人,侯19人,卿13人,著名的有大将军耿弇、耿秉、耿国等,原住县城东南的耿家台。窦家出了“一公、二侯、两皇后、三驸马、四个两千石”的人物,著名的有大司空窦融、窦婴,大将军窦武、窦宪、窦章等。其后代窦滔之墓就在周秦坡。窦滔和苏若兰的故事及织锦回文诗《璇玑图》流传了一千多年,震动了朝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是的,窦滔的墓就在我们村边,高大的坟墓前,立着一通石碑,上书“前秦安南将军窦滔之墓”几个大字,每年清明节时各处的窦氏后代都要来此祭拜。

为了弄清织锦回文诗《璇玑图》是怎么回事,在老师的指引下,我找了一本清代文人李汝珍所著著名古典文学《镜花缘》,书中的第41回对此作了详解,并附有五彩《璇玑图》和阅读方法。

原来作为将门之后、允文允武的窦滔,21岁与才女苏若兰完婚不久,即被皇帝秦苻坚派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市)任刺史,后又封他为安南将军,派他去镇守襄阳。

苏若兰名蕙,是邻近的武功县苏坊人,传说她三岁学字,四岁学画,五岁学琴,六岁学书,七岁吟诗,八岁绣花,九岁织锦,十三岁时诗文超世惊人。窦滔赴襄阳上任时,她因丈夫身边有个小妾赵阳台,故不愿随往。与丈夫分别后,她一人在家,形只影单,先后写下了一千多首相思诗。后来她把这些诗浓缩在841个字中,并用五色彩线把它绣在一个八寸见方的手帕上,左右、上下各29字,名曰“苏氏心诗璇玑图”。这个图可以左右读,上下读,顺读,倒读,减一字读,增一字读,间跳读,回还读,斜读,交叉读,等等。能读出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诗几千首,且对仗工整,合辙押韵,诗情含蓄,意境深长。女皇武则天亲为其写了序言,赞曰:五彩相宣,莹心耀目。纵横反复,皆为文章。才情之妙,超古迈今。

据说窦滔看到苏若兰寄来的回文诗《璇玑图》后,感彻肺腑,送走了赵阳台,与苏若兰和好如初。

历代以来,朝野都有不少人在研究苏若兰的回文诗《璇玑图》,出了不少专论和专著;扶风县政协出版了几十万字的《窦滔专辑》,据说能从《璇玑图》中解读出7874首诗来;陕西戏曲研究院还排演了大型秦腔剧《苏若兰》。人们对这位才女、奇文充满了极大的兴趣。

千古法门寺与佛指舍利

在外爷给我讲的古事中,至今影响最大的,当属初建于西汉、鼎盛于隋唐时期的佛都法门寺。

那时,站在我家门口,就能望见十里外那高耸的法门寺塔。但身临其境是在我八岁那年农历四月八日(佛诞生日)跟随外爷、母亲去法门寺赶庙会。

那天寺内外人山人海,香火缭绕。街对过的戏台上正在上演秦腔《法门寺》,外爷说,戏里演的情节就发生在这里,说的是明皇太后在公公刘瑾的陪同下来法门寺降香,民女宋巧姣拦轿告御状,陈诉县官糊涂判案,要求为冤狱的家人昭雪平反,终于打赢了官司。外爷还领我们看了宋巧姣告状时跪在大殿前的石头上留下的两个深深的膝盖窝。多年后我知道,当年毛泽东在延安看了秦腔《法门寺》后,啧啧称赞说:“宋巧姣这个女娃娃不简单呢,有反抗精神!”1958年5月,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他又借《法门寺》里那个太监贾贵说道:“要反对迷信,打破奴才思想,《法门寺》里那个贾贵就是奴才性格,站惯了,不敢坐嘛!”可见他对此剧印象之深。

我们来到了60米高的法门寺塔下,外爷念了几句顺口溜来形容这座塔:十二层子八棱子,九十六个洞门子。个个洞里有神像,每层挂着铜铃子。在塔的正南面有一个门,但紧紧的锁着,难以入内。外爷说,听人讲塔里面有一口井,井里面有许多水银,不知是真是假,谁也弄不清。

以后,我又来过几次法门寺,每次都站在塔门外冥想:这塔里到底藏着什么秘密呢?

再后来,外爷带着这个谜团去世了,我带着这个谜团当兵离开了家。

这个谜团的解开缘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次偶然机缘。那时一场大暴雨使法门寺宝塔垮掉了一半。1987年动工清理塔基准备重建时,意外地发现了塔下面由前室、中室和后室组成的一个地宫,地宫中秘藏着无数稀世之宝,最珍贵的是四枚佛指舍利。其中一枚为释迦牟尼的真身灵骨,三枚为影骨。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闻讯后,不顾80岁的高龄,由北京匆匆赶到法门寺,连声赞叹:“伟大,伟大!真是伟大的发现,了不得嗷!在法门寺发现迷失千年之久的释迦牟尼骨指舍利和大批珍贵文物,这是继秦始皇兵马俑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这对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都有重要意义。”

据记载,唐朝有八位皇帝(包括武则天)曾六次迎奉佛指舍利到宫内瞻供。公元874年正月初四,唐僖宗派高僧最后将佛指舍利和宝物送回法门寺,密封于宝塔地宫之内,并在地宫内立碑作详细记载。到1987年出土,已在地下埋藏了1113年。这批宝物数量之多、等级之高,世所罕见。如:绝世的秘色瓷器达14件,有碗、盘、碟、瓶等。精华荟萃的丝绸品达700多件,有武则天的袄、裙,质量之精,举世无双。其中织金锦的捻金线最细的仅0.06毫米,加工技艺高超绝伦。有高贵无比的众多法器。包括香炉、钟、磬、钵盂、锡杖等。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一柄金花双轮十二环大锡杖,它为皇帝敕造,长1.95米,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长、规格最高的锡杖。有稀世金银器群121组。数量之多、规格之高,绝无仅有。如放置舍利的八重宝函、安放灵骨的五重宝函等,件件金缠银镶,精美至极。地宫中还出现了“金钱铺地”的盛况,各种金币达30多种,近3万枚。有秦始皇时的“秦半两”,东汉时的“汉五铢”,隋朝的“隋五铢”,唐朝的“开元通宝”,最为珍贵的是13枚罕见的“玳瑁开元通宝”,堪属稀世珍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在,法门寺地宫已整修一新,地宫上面重新建起了八棱十三层的宝塔;在寺院之侧建起了法门寺博物馆,地宫中出土的几千件文物珍宝在此展出;一座可培养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的佛学院在寺院旁建起……

为了更好地安放佛指舍利,2009年有关方面投资25亿元,建起一座高达148米的合十塔,塔前建了可容纳10万人活动的广场。广场前是宽100多米、长1000多米的佛光大道。投资80亿元的大美佛汤城工程也已启动。一座世界佛都已经形成,这里已经成为五A级旅游景区和佛文化的圣地。不久前在这里举行了盛大的世界佛学大会;法门寺的方丈学诚法师被选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

故乡的古人古事古迹还很多,虽然外爷不能再给我讲了,但我要把它继续讲给自己的儿孙听。(文/窦孝鹏 来源/扶风百姓网 )

作者简介:

窦孝鹏,1939年3月出生,陕西省扶风县人。1958年参军,1959年参加了平息西藏上层反动集团武装叛乱战斗1962年参加了中印边界反击战,荣立三等功。先后任部队宣传干事、新闻干事,解放军总后勤部后勤通讯社记者、编辑,总后政治部创作室专业作家,后勤杂志社、金盾出版社副社长,技术职称编审,1988年被授予大校军衔。

系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散文诗学会和中国军事科学学会会员。1965年出席了全国青年文艺创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多年担任全军出版系列高级技术职务和军事后勤系列高级技术职务评委,以及国家新闻出版署图书审读专家。50多年来,在各报刊和电台发表各种新闻、通讯近3000篇;报告文学、小说、散文、随笔等500余篇。

出版有长篇小说《崩溃的雪山》、长篇纪实文学《长城鏖兵》、报告文学集《长长的青藏线》和《戎马关山最难忘》、长篇传记文学《杨至成将军》、《开国上将杨至成》短篇小说集《鹰》、散文集《春满青藏线》等共50余本;发表中篇报告文学《 文韬武略黄大将》、《两度入朝统大军》、《从华山到老山》、《在烈火中永生》、《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将军》等十多部;撰写解放军高级将领传周纯全传、杨至成传、李耀传、周克玉传等四部;精写出版外国长篇名著《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等五部。有多部作品获奖,其中 “革命英模人物故事”丛书22本、“传统美德故事”丛书12本获中国人民解放军图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