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没看过《告白》的朋友注意,千万别被片名给误导了。

这可不是初高中生修恩爱,花式虐狗的温情小品。

而是一部好于98%的惊悚片;一部少数真正能够做到让人细思极恐的;豆瓣8.6分的;top250中排名第90的必看负能量佳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自打2000年的一部《大逃杀》之后,怪谈君就发现,日本人对于“青少年犯罪”以及“弛强凌弱”这两个问题早就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

甚至想到了需要把他们聚集在一个孤岛上互相厮杀,来辅助他们发泄毫无意义的青春期逆反心理了。

不得不说,这和咱们这段时间热播的《人民的名义》如出一辙,要不是群众们各个都……也未必就能拍的出来。

《告白》讲述的故事非常简单:

一所普通中学的班主任森口悠子老师是一个单亲妈妈,她独自一人抚养着女儿长大。

然而有一天,她的女儿却被发现溺毙在学校的游泳池内。

种种迹象都表明,害死她女儿的凶手,正是森口悠子老师班级里的两名学生——少年A,和少年B。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当森口悠子老师怀着忐忑与不安的心情,小心谨慎地向两位少年求证时;

却发现他们不但没有丝毫的愧疚,反而还满不在乎的向她,这位刚刚丧失了唯一的亲人,丧失了自己4岁女儿的妈妈,炫耀着自己杀人计划的巧妙。

而这部长达106分钟的电影,正是森口悠子老师的复仇秀

不同于常规的剧情片,《告白》在故事的展现方式上采用了罗生门式的叙事技巧,用多重视角来回溯一个事实的叙事手法。

班主任老师森口悠子,少年A,少年B,以及一众旁观的同学老师们等等数人之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告白》需要反复回溯的事实到底是什么那?

是森口悠子老师选择不采用法律的手段,而是用私刑的方法让少年A和少年B认识到生命的重量!

她在两个孩子午餐的牛奶中,注入了艾滋病人的血液。

绝大多数靠“语(bi)言(bi)”支撑全场的电影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必须在最快的时间里抛出核心话题供观众脑补发散。

比如《这个男人来自地球》中主角自称活了14000多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比如《十二公民》中8号陪审员站出来反对谋杀案的草率定罪。

比如《如月疑云》中每个人都坚信,如月绝对不可能自杀。

而《告白》也同样如此,在电影开场的30分钟,就抛出了“艾滋病牛奶”这个绝对的重量级话题。

让观众们在之后的1个多小时里苦苦思索,这到底是森口悠子老师的听牌,或者说仅仅只是一个炸胡呐?

然而事实上且不说日本,就是咱们这个性教育相对落后闭塞的中国,普遍也都知道艾滋病牛奶压根感染不了别人。

因此在“牛奶事件”这条明线之下,其实电影真正的线索与伏笔,或者说真正希望观众能够跟随着镜头脑补与发散的是:

少年A与少年B能否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并以“牛奶事件”为契机,从此导向正确的人生。

这个问题真要细说起来,其实挺扎心的。

我们很难脱离整个社会而单独存在,因此主流社会中讳莫如深的话题;

比如人之初性本恶,比如从来没有人能够真正理解别人的痛苦,比如报仇之后真的只有一片虚无而没有痛快淋漓的舒畅等等,你都无法拿到明面上来讨论。

可不讨论就等于不存在吗?《告白》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不同于主流电影的设定,少年A与少年B完全没有反省。

因为你无法向他们描述出,剥夺一个人的生命,或者以他人的痛苦为乐为什么是不对的。

每个人走到今天都和他经历的人生,他身边的亲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不要因为对方年纪小,就想当然的认为他们不会了解自己的行为,或者无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还好,森口悠子老师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者。

她并没有在最后关头,选择宽恕与原谅,尝试让他们回归正途。

她知道面对着主动选择用暴力与犯罪抢夺利益、维护尊严的人,只有用相同的手段才能让他们得到惩戒。

杀人诛心,森口悠子老师用最残酷的方式获得了胜利。

她让这两个害死了她女儿的少年,全部都背上了弑母的罪孽。

然后?然后她才终于在片尾,露出了全片唯一的一次微笑。

电影的导演中岛哲也是日本广告界的才子,他酷爱用夸张的手法来描绘残酷的现实。

《告白》全片基调阴暗,特写与升格镜头繁多,反差大,极富视觉冲击。

再加上他最喜爱的非线性叙事结构,致使电影看起来有一种入坠梦境的形式感。

而这种多少有点脱离实际的超现实主义,恰恰是中岛哲也需要的。

如果有些问题我们不敢在现实中提及,那么就在梦中,以最夸张的方式,去臆想脑补出它最悲惨的结局。

犯罪逐渐呈现低龄化显现的真的是带有局限性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吗?也许“他还是个孩子”才是真正根本的原因吧。

嗯……就这样吧,我也编不出什么来了~有兴趣的朋友自己找来看看吧。为了防止被和谐,我只能说“老规矩,你懂的~”

明儿见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