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继辉山乳业之后,4月11日港股再现断崖式下跌,中国金控(00875.HK)半小时内暴跌逾80%,沦为股价不足0.1港元的“仙股”。中国金控原名“从玉农业”,2012年借壳原港股联发国际上市。但除了借壳当年实现盈利,此后一直亏损,且金额逐年增加。2015年从玉农业开始转型金融,并更名为中国金控这个“霸气”的名字。中国金控从农业股转身金融股的经历,与新晋大股东林裕豪有直接关系。林裕豪可谓资本运作的高手,通过格林易贷25%股权的倒手买卖,轻松登上中国金控董事会主席之位,并净赚9331万港元。2016年,中国金控不断收缩农业板块、扩充金融板块,关停、出售原农业板块的基地、公司,金融业务则从最初的互联网金融扩充到小额贷款、香港券商经纪和放贷业务,未来还有望在国内融资租赁板块再下一城。不过中国金控的转型之路并不顺畅,在业内看来,这家公司目前只是摸着了“皮毛”,远未深入金融的核心业务当中。

继辉山乳业之后,2017年4月11日,一场半小时振幅85%的罕见暴跌,让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港股公司——中国金控(00875.HK)闯入公众视野。港股从此再多一只“仙股”。

这家此前叫“从玉农业”的上市公司,2015年开始转型金融,并改了“中国金控”这个“霸气”的名字。不过更名当年,公司金融业务收入仅占总营收的0.15%,业内人士称只是“触及金融板块的边缘”。

中国金控从农业股转身金融股的经历,与新晋大股东林裕豪有直接关系。网易财经追寻信批线索发现,林裕豪可谓资本运作的高手,通过格林易贷25%股权的倒手买卖净赚9331万港元。在其豪掷7000余万港元登上中国金控大股东之位的背后,是不仅一分没花,还倒赚6822万港元的真相。

从2016年财报来看,中国金控仍在收缩农业板块、扩充金融板块。除了关停、出售原农业板块的基地、公司之外,上市公司的金融业务已从最初的互联网金融扩充到小额贷款、香港券商经纪和放贷业务,未来还有望在国内融资租赁板块再下一城。

但中国金控的转型并非易事。香颂资本总裁沈萌分析指出,中国金控的金融业务目前仅仅是有几个相对存量较多、竞争也更激烈的牌照,这些业务有的因为内地监管政策变化而发展受到抑制,有的需要长期大量投入才能做出规模,因此只能说它是涉足了金融业务,但实质上远未深入金融的核心业务当中。

中南海特供”企业的没落

4月11日,中国金控半小时股价暴跌85%,沦为股价不足0.1港元的“仙股”的消息震惊了两岸资本市场。为了追寻暴跌原因,网易财经第一时间赶赴上市公司位于广州从化太平镇的农业总部从玉集团,却从工作人员口中得到公司或已“卖壳”的消息。

一位由从玉集团香港控股公司派驻内地的人士向网易财经透露,自从公司由从玉农业更名为中国金控后,明显感觉到侧重于金融业务,农业业务被边缘化了。在他看来,“即使是把壳卖了,农业也不应该立即放手。”

事实上,即使在2016年,农业收入仍然占到中国金控总营收的86%,涉及金额9329万港元。不过4月11日在偌大的从玉集团,网易财经仅见到10名左右员工在上班。此前,中国金控的员工数量已遭遇“腰斩”。公司2015年年报显示,香港及内地雇员总数由997名锐减至405名。这或是上市公司急剧缩减农业业务所致。

网易财经梳理发现,2015年,中国金控200万港元售出子公司迈峰,600万港元出售贸翔及其附属公司,100万元人民币(约116万港元)出售了广东从玉发展有限公司三江子公司,此外还停止了东莞新峰蔬菜贸易有限公司的运营,上述公司均从事蔬菜种植、加工和销售业务。

同年,中国金控还关停了江西安义、宁夏两处生产基地。而这些基地生产的“从玉菜心”等蔬菜,曾是从玉农业的拳头产品。2016年起,江西安义生产基地被长期出租给第三方。

如果说中国金控的农业业务是在有序退出,那负责农业业务的董事、股东可谓“闪退”。公开资料显示,公司原执行董事杨健尊于2015年4月10日起不再担任执行董事,但仍将担任公司中国若干附属公司的董事兼法人。杨健尊在2014年1月21日尚持有上市公司37.81%的股份,但到了当年12月10日仅余3.53%,此后再未披露持股情况。

杨健尊是从玉集团前身从玉菜业的创始人兼董事长,1992年从广东惠州起家,从事蔬菜种植、配送、销售业务,2002年便将从玉菜业做到年销售额2.5亿元人民币,销售网络覆盖加拿大、英国、法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国内以珠三角、北京、上海为核心。从业集团则头顶“中南海特供蔬菜生产基地” 、“进出口示范企业”、“国家级蔬菜龙头企业”等多个光环。

从玉集团2012年借壳原港股联发国际上市,上市公司名称变为“从玉农业”。但除了借壳当年实现盈利,此后一直陷入亏损,且金额逐年激增。2012至2015年,4年间净利润依次是3140万港元、-5883万港元、-1.64亿港元和-4.24亿港元。

一路亏损,或是从玉农业转型的内因。而刺激其走上金融转型之路的外因,则是自2013年起席卷而来的“互金浪潮”。

搭乘“互金”便车被指炒作

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彼时“互金”题材成为资本市场热炒的概念。而在借壳上市连亏两年之后,2015年,从玉农业选择转型互联网金融。

2015年2月6日,从玉农业宣布以1.25亿港元向林裕豪、林裕帕两人收购金裕富(香港)有限公司(下称“金裕富”)全部股份。金裕富的核心资产,是一家互联网金融服务公司——深圳前海格林易贷互联网服务有限公司(下称“格林易贷”)——的25%股权。

从玉农业全资收购金裕富后,将间接持股的格林易贷纳入联营公司范畴,被评价为“成功触及金融板块的边缘”。这也给了从玉农业进军金融的信心。2015年5月22日,从玉农业宣布更名为“中国金控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即中国金控。

转型并改名,直接刺激了中国金控的股价上涨。数据显示,2015年5月中国金控股价涨幅达到130%,6月最高涨幅为143%。不过这在当时也引发了一些质疑。

香颂资本总裁沈萌表示,中国金控确实有中国金融服务业务,也可自称控股公司,再加上香港没有改名的限制,所以改名并非没有道理。但改一个容易让人“联想”的名字,也是为了“套上概念光环迎合炒作”。

再来看格林易贷这块资产。这家2014年7月1日成立的互金平台,一度被贴上了“央企参股”的标签。但网易财经发现,其中颇有水分。

工商信息显示,格林易贷共有5位股东,分别是林裕豪实际控制的深圳前海融鑫资本、中国金控全资子公司金裕富、上海市振戎石油、黑龙江新良农业以及深圳一家教育机构,持股比例依次为56%、25%、5%、5%和4%。

其中,振戎石油,股东之一为珠海振戎,系国资委直属的全民所有制企业。但振戎石油本身并非国企,工商资料显示为“自然人投资或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

而新良农业,号称隶属于黑龙江省国资委旗下的大型国有二级企业。但工商资料显示,其虽然认购了格力易贷500万元的注册资本,但实际并未出资。

回到格林易贷的经营上来。在互金行业野蛮生长的2015年,格林易贷顺利实现了与中国金控达成的3000万元盈利的对赌。但进入号称“互联网监管元年”的2016年之后,格林易贷也陷入新增客户乏力、交易不活跃的瓶颈期。

中国金控披露的资料显示,2015年2月6日至9月23日,格林易贷的注册用户由不到6万暴增至80余万。但网易财经查询发现,格林易贷官网显示的最新注册人数约85.6万人。这意味着,一年半过去了,平台只增加了约5万名新客户。

除此之外,格林易贷的交易量跌势也很惊人。官网信批数据显示,2017年一季度的成交量只有1080万元,而2016年二、三、四季度的成交量分别是6479.07万元、3949.52万元和3296.134万元。

格力易贷内部人士向网易财经解释称,造成交易量缩减的原因,是受2016年网贷管理办法出台的影响:一方面是限制了企业和个人的借款金额,另一方面要求银行存管。该人士透露,格林易贷刚刚接入华兴银行的资金存管平台。换句话说,格林易贷交易量的缩减是合规的代价。

中国金控方面也对互金业务的未来表示忧虑,在业绩报告中坦承“正经历萧条期,并面临由增长过渡至衰退。借款人数及贷款数目大幅减少,导致收益减少,且合规成本攀升导致利润率大幅下降”。

金融转型之路堪忧

一边是已逐渐式微的农业板块,另一边是不成气候的金融板块,中国金控的转型之路堪忧。2016年,中国金控的亏损进一步放大至5.21亿港元。

不过,在逐渐加入了香港的放贷、证券经纪和内地小贷业务后,中国金控2016年的金融业务收入占比上升至14%(2015年为0.15%)。在公司2016年的9329万港元总收入中,8020.6万港元为买卖农产品之收益,1308.6万港元为金融业务收益。

2015年9月,中国金控附属子公司金裕富获得香港的放债人牌照,开始提供贷款融资服务。该业务年化利率7.2%-48.0%,2016年的收入约为1236.6万港元(2015年为10万港元),未偿还贷款本金及应收利息为约2.57亿港元,未计提减值拨备。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中国金控2016年年报显示,在放贷业务中,“应收一名独立第三方贷款约3000.6万港元由被公司非执行董事林裕豪担保”。

一位小贷公司的人士告诉网易财经,从逻辑上难以解释大股东为何要为一位独立第三方担保,“所谓独立或许只是法律上没有关系,但是存在其它关联的可能。”而林裕豪日前向网易财经表示,该笔贷款已经收回,但未说明担保原因。

一位曾经供职于香港放贷公司管理层的人士告诉网易财经,香港的放贷公司大多是提供股票配资服务。而中国金控也拿下了一块香港券商牌照。2016年4月,中国金控获得香港证券及期货条例项下第一类牌照,开始提供证券经纪服务,当年的收入为70万港元。

香港券商富途证券CEO邬必伟告诉网易财经,上述1号牌照申请需要一年时间,市场价格约1000万港元。沈萌则告诉网易财经,1号牌照是最容易申请、数量最多的券商牌照。和放贷业务一样,中国金控在香港的业务的持有牌照存量最多、竞争最激烈。除此之外,香港的放债人类似国内的消费金融或者小贷公司,一般不能吸收存款,抗风险能力较弱。

中国金控在2016年11月将香港的放贷业务扩展到内地——发行10.788亿港元的承兑票据,收购了深圳市泰恒丰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深圳泰恒丰”)及其附属公司。深圳泰恒丰的主营业务是个人贷款及企业贷款业务,纳入报表后为上市公司2016年业绩贡献了505.6万港元收入。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泰恒丰实缴资本金1.5亿元,但只卖出8600万元的价格,令业内人士质疑其贷款质量。另外一个潜在的风险是,这笔收购产生了高达9189.2万港元的商誉。 “不排除有人通过高价收购再商誉减值套取上市公司资金的可能,”沈萌认为,“因为一旦估值注水,发行承兑汇票收购也可以让卖方拿走现金,而不像增发会绑定卖方利益。”

关于深圳泰恒丰的价格,林裕豪日前向网易财经表示,收购的资产都是由专业的第三方团队进行评估和定价,并非买卖双方能够决定的。

而中国金控的收购之路并不止于此,早在2015年年底就宣布了计划以2.5亿港元收购从事融资租赁业务的耀升投资控股公司,但至今双方仍未达成一致协议,将协商日期延期到2017年6月底。

自农业转型金融后,沈萌对中国金控的评价是:“只能说它涉足了金融业务,但实质上远未深入金融的核心业务当中。”对于中国金控做金融究竟是转型还是“炒壳”,至今尚无定论。但沈萌指出,如果接下来中国金控采取比如合并股份、削减股票面值、再发新股等资本运作手段,就可以确定它是庄家手里圈钱的“老千股”。

“空手套”拿下大股东之位

回顾中国金控的转型之路,绕不开一个关键人物——林裕豪。

林裕豪是中国金控新晋大股东、董事会主席,根据港交所权益披露信息显示,其目前持有中国金控869,879,507股,比例为12.64%,为第一大股东。

林裕豪入主中国金控,颇有些“横空出世”的意味。但网易财经发现,在此过程中,林裕豪或在玩“空手套”的游戏。

2015年2月6日,从玉农业以1.25亿港元向林裕豪、林裕帕两人收购金裕富的全部股份,金裕富的核心资产是格林易贷的25%股权。但在不到一个月前,2015年1月13日晚,另一家港股公司格林国际控股(02700.HK)宣布出售旗下联营公司格林易贷25%的股权,代价仅2500万元(约3169万港元),披露的买方为金富(香港)有限公司(下称“金富”)。

金富与金裕富是什么关系,是否为同一家公司?网易财经查询格林易贷的股权变更信息发现,该公司只在2015年5月发生了一次变更,由“格林资本(香港)有限公司出资2500万元、出资比例25%”变更为“金裕富出资2500万元、出资比例25%”。而格林易贷内部人士也对网易财经证实:“只变了一个股东,或许是(格林国际控股)写错了名字。”

在敲定金裕富,准确地说是格力易贷这笔价值1.25亿港元的交易后,林裕豪豪掷7189万港元,登上从玉农业的大股东之位。2015年4月13日,从玉农业宣布,林裕豪以0.0833港元/股的价格认购新股863,017,507股。中国金控2015年年报主要股东一栏显示,林裕豪通过全资公司SinoRichestment Holding Limited持有上市公司863,017,507股股份,股权占比15.03%,为第一大股东。

上述0.0833港元/股的价格,比从玉农业当日收市价格0.104港元/股折价了19.9%。与A股约10%的折价相比,这样的折价是否偏低、有失公允?一位券商人士向网易财经指出,港股的规则是只要股东同意,再低的价格也没问题。但原股东为何允许低价增发来稀释自己的股份呢?该人士给出的答案是:原股东可以从股价炒高后套现获利。

回顾林裕豪的资本运作,可谓一气呵成,获利颇丰:先以3169万港元收购格林易贷25%股份,再卖给从玉农业获得1.25亿港元,然后拿出其中的7189万港元买下上市公司15.03%的股份,轻松拿下大股东之位。

再盘点一下林裕豪的收益,上述认购的股权,在4月11日暴跌前市值约1.1亿港元,即使暴跌后仍值4660万港元(以4月14日收盘价0.054港元/股计算),再加上当初出售格林易贷赚得的2162万港币元,目前累计浮盈6822万港元。

林氏家族金融版图

关于林裕豪的来历,根据中国金控披露的履历,“林先生于中国金融、房地产、教育及互联网科技拥有丰富经验,尤其于中国小额贷款、信贷及消费金融的营运经验特别丰富”。

此外,林裕豪还有一长串的头衔:“曾担任深圳市企业联合会及深圳市企业家协会副会长,目前为深圳社会组织总会副会长及深圳市龙岗区阪田街道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而坂田,据网易财经了解,正是林氏家族的大本营所在地。

与华为毗邻、占地约10平方公里的金裕城工业园,是林氏家族企业的核心企业——金裕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金裕城集团”)——投资建设并运营的现代化工业园区项目。金裕城集团成立于2003年,三位自然人股东分别是林文东、林文文和林裕强。

在公开报道中,林裕豪常用的身份是格林易贷董事长、金裕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金裕城科技成立于2008年,是一家专注于研制开发、生产销售视频监控摄像机的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类企业。林裕豪的“互联网科技”经历或正来源于此。

从林氏家族的公司设立时间来看,在先后进军了房地产、科技、能源投资、投资管理、商务服务等领域后,于2014年开始往金融方向发力,目前已囊括互联网金融、私募股权投资、私募证券投资业务。

2014年3月14日,深圳前海林氏家族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2000万元,法人为林裕豪,股东有林裕豪、林裕帕、林裕强等12位林姓家族成员。

2014年7月1日,格林易贷成立,但这并非林氏家族的唯一互联网金融资产。另一家公司——海南众融投互联网服务有限公司(下称“众融投”),比格林易贷仅晚一周设立,注册资本也是1亿元。网贷之家档案显示,众融投为从事股票配资业务的P2P平台,于2015年8月21日停业。在2015年6月的股灾爆发后,配资成为口诛笔伐的元凶,一大批配资平台在监管整顿下或转型或停业,众融投亦未能幸免。

不过,遭遇了那场股灾后,林氏家族旗下的一块互联网金融业务夭折,而另一块私募业务却脱颖而出。据媒体报道,2015年11月21日,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一家名不见经传的阳光私募“金裕城1号”排名跻身前13位。

网易财经查询基金业协会官网发现,在私募基金管理人名单中确有金裕城集团。后者于2015年5月8日登记,已发行了金裕城1号、2号、3号产品,目前仅3号产品仍在运作。截至网易财经发稿时,私募排排网显示,该基金一年以来的收益是29.73%,规模未披露。而担任基金经理一职的,也是林氏族人林文东。

或许,中国金控转型背后,承载的是林氏家族的金融梦想呢?

(方京玉对本文亦有贡献)

作者: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