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皮道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孝义皮影的前世今生

“我们想要做的只是让你怀念,怀念这即将逝去,只属于上辈人而终将成为这辈人以及下辈人的记忆。

夜幕低垂,一盏油灯闪着长长的火焰映照在长方形白色小型银幕上,伴随着吆喝声,皮影人物出现在银幕上。他们或端坐或伫立或驰骋打斗,在二胡、唢呐的伴奏,以及皮影人细腻、幽雅的碗碗腔中,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在此上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屏可秀江山美,一屏能驰百万兵,一屏可述万千事,一屏能示众人心。孝义皮影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而至晚在宋代已经成熟和盛行,后来经历了宋、金、元、明四个朝代的不断补充和发展,最终在清代达到鼎盛,流行于全国各地。其是现代影视艺术的鼻祖,又可分为手影戏、纸影戏、皮影戏,也叫“灯影”、“影子戏”。孝义皮影是一种用灯光照射,用兽皮作成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的戏剧,在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皮影之乡”盛誉久传,也曾历经起落兴衰

说起皮影戏,不得不提的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子夏。据皮影专家侯丕烈阐述,在春秋时期,子夏曾来到孝义讲学,为了能吸引更多的人听他的演说,便在夜晚利用“影乐”的形式聚众讲学。因其师从孔子,也会“乐、琴”,便把所学与“影”相结合,寓教于乐,形成完善的影戏形式,被当地人所喜爱。随着时间推移,当地人学会了表演影乐的技法,形式逐渐演变成为了影戏,成为最早的孝义皮影戏。

明清时期,孝义皮影进入了鼎盛时期,光孝义境内的皮影戏班就多达60多家,随后逐渐衰落。1956年,孝义市成立了木偶皮影艺术团,听祖辈们介绍,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哪个村里来了皮影戏班子,都会克服种种困难,只为能看上一场精彩的皮影戏,即使有的故事已经看了不只一次,更有甚者,会跟着戏班子辗转于各个村落,欣赏每一场演出,每看一次都会多一种不同的感受,而这其中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感染和对皮影的热爱。

姥姥作为纯正的孝义人,也曾是一个戏迷,她讲述了那段美好的“追剧”往事。皮影戏总是傍着夜幕上演,而姥姥所在的村也并非时时有戏班来演戏,因而为了看戏,她总要同家中的姐妹在夜幕中相携走过山林、田地,怀中或者口袋里都会装上一大把在家炒好的黄豆,走路时黄豆颗粒碰击的声音伴着她们的笑声洒满去时的路。在皮影戏开演前她们只能是在剧团的围墙上窥到个中镜头,待到中场,看守松了,大家便一拥而入。就算在拥挤的过程中把炒好的豆子撒了出来,可大家为了能抢占有利地势,看完剩下的演出,对此全然不顾。

尽管如此,孝义皮影也并没有一直得到很好的发展。“文革”时期,孝义市木偶皮影艺术团被撤销,孝义皮影戏的发展进入了低谷时期,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双重艰难考验。终于,经过各方的不断努力,孝义皮影在1978年恢复了演出,还参加了首届中国艺术节的演出,获得前往英国交流访问的机会。此时的孝义皮影开始重新焕发生机,值得一提的是,在1995年,孝义皮影中的武将形象作为邮票图案被全国人民认识。

“非遗之称来之不易,传承是最好的保护

几幢高楼直插云霄,一条不太宽阔的马路拥其入怀,周围的商铺林立,为本来就热闹的街道增添了几分嘈杂,孝义市木偶皮影艺术博物馆便隐藏在这之间。若不是它的青瓦红墙式的建筑,很难从熙熙攘攘的商铺中一眼看出它的存在,这里甚至只有一辆公交车经过,站牌也只写着孝义市博物馆。我从家乡出发前,向家人、邻居打听皮影戏抑或皮影戏相关的场所,他们均摇头表示对此一无所知。待我确认木偶皮影戏博物馆与他们所熟知的博物馆是同一处时,他们也表示无可奈何,因为他们从来都没有进去过,而这样的结果让我始料未及,孝义皮影戏的窘境可想而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走进博物馆的大门,院内的布置讲究,有小桥流水、假山林石,有雕刻精致的石雕神兽等,唯独没有发现我们所要寻找的皮影戏。继续向园林深处延伸,终于在一个不太起眼的角落发现两块对立而建的石墙,在类似窗户的地方被平整的木板所遮挡,上面的刻印的图像就是我们所寻找的皮影戏。我们继续拜访了院中其他的房间,令我们失望的是里面空空如也,一无收获,我们所渴望见到的皮制皮影戏,最终没有在这样一个称之为孝义市木偶皮影戏博物馆中被找到。

孝义皮影第八代传人侯建川是山西省一级民间艺术家,还是春德艺术团团长。他介绍了孝义皮影目前发展的窘境,孝义皮影戏现有传人二十八个,均为年轻人,而老艺人们的身体随着年龄的增加已经不能再允许他们到处奔波。他们的手艺急需传给继承者,但现在学习皮影戏的年轻人对此都有所顾虑,因为表演皮影戏没有稳定的收入,很难靠此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侯建川也告诉我们他当时在表演皮影戏时因为没有固定收入,在自己孩子结婚时,也没能顺利的凑齐孩子结婚所需的钱。因而对于继承人,他希望他们一方面能够传承这种文化,另一方面也希望他们能从中获得荣誉和收入。而在问及他与皮影戏时,侯建川笑着说道:“我将用一生与戏偶相依为命!”

“孝义皮影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纱窗皮影戏,另外一种是纸窗皮影戏。现在我们所说的孝义皮影基本都是纱窗皮影戏,纸窗皮影已经没有了。”皮影爱好者王克斌向我们介绍道,言语中满是惋惜与遗憾。

孝义土生土长的皮腔纸窗皮影戏,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其足迹遍布很广,素有“无孝不成班”之誉,那著名的皮腔曲牌三吹、三打、三嗨嗨,可以说是皮腔的特证。它的价值对研究中国戏曲声腔演变历史有着独一无二的作用。2016年6月11日,孝义皮腔纸影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被誉为“孝义皮影活化石”的武海棠老人因病去世。他是我国最后一个能用古老皮腔说唱来表演完整皮影剧目的老艺人。老人的去世也让以后的人们很难再看到原汁原味的孝义皮腔纸影戏了。

武海棠老人去世后,其徒弟侯建川老师接过了传承孝义皮影的重任,在他的带领下,孝义皮影逐步走出困境,走向新生,在市场化运作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顺时之境”转瞬即逝,机遇携手挑战并存

“皮影未来的路,走向创新,要接轨市场,演出形式要改变,要打造精品,拍摄影视。”

这是侯建川在接受《吕梁晚报》记者的采访时表达的自己的追求,的确,目前新媒体占主流的环境也给皮影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转机。为此,侯建川也勇敢地跨出了地方小戏的小圈子,通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做到了跨行跨界,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开拓了团队的眼界,拓宽了皮影戏的发展渠道。现在我们在影视、网络中都可以见到皮影戏的元素存在,而也正是通过与许多名作名著的合作,孝义皮影达到了与时代潮流的合拍。

在侯建川的带领下,孝义皮影在影视剧《走西口》、《皮影人》、《血滴子》等中都有出镜,他们团队还参与拍摄了反贪电视公益广告片《警钟长鸣》以及中药知识普及剧《药会图》等,正是通过这些新媒体,孝义皮影这门古老的非遗文化艺术得以名扬四海。

同时,新媒体环境也为孝义皮影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挑战。“现代社会发展得这么快,再加上网络的兴起,现代文明的冲击,哪还会有人看皮影啊。”王克斌叹息道。自从在7岁的时候跟着父亲第一次看到了皮影,他就深深地爱上了看皮影戏。在他看来,皮影确实是个好东西,但同时他也承认皮影比较笨重,跟不上现在的时代。“现在的孩子看的都是动画片,谁还愿意看皮影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跟不上时代的脚步,皮影还面临的一个困境就是市场的缺失。正如王克斌所说,皮影如果不突破自己的桎梏和局限,跟不上时代,就会失去年轻人这个群体。但是皮影如果改得太多,又会失去老年人的市场,老年人毕竟还是愿意看原汁原味的传统皮影。这也造成了皮影在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因此要不要突破,怎么改变仍然是现在的我们在传承和发展皮影的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不得不承认,孝义皮影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已经在我们这些年轻人的世界里渐行渐远,我们不能否认如今的文化就是劣质的,不能否认年轻人的追星是一无是处的,不能一味批判当今时代的文化充满铜臭气,甚至严重影响年轻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我们只想让大家知道,孝义皮影只是中国众多传统文化中的沧海一粟,而它的消失也很难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消失,然而可悲的是,有很多的传统文化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对于传统文化的被挤压与当今潮流文化的兴盛孰是孰非、孰好孰坏问题有许多文章都进行了论述,而我们想要做的只是让你怀念,怀念这即将逝去,只属于上辈人而终将成为这辈人以及下辈人的记忆。

文字作者:史毅峰 马蕊珠

小组成员:杜江 姚志强 苟敏 李猛 许继杰

图片 | 部分源于网络

编辑 | 张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