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1 ]

一个疑问

今天的话题从一个疑问开始:你为谋生努力工作,工作为你做了什么?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咨询的案例里,这些问题的出现频率总那么高:我是要选择一家大公司还是一家小公司?到底要不要加班?如何跟领导相处?现在的工作干得不开心,到底要不要跳槽转换跑道?

遇见这些问题的时候,其实经常我会再多问一句:你为什么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你又为什么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呢?

比如说,刚毕业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在大公司和小公司之间纠结,遇到这种问题,说明你并不明确自己本身的职业需求。如果你非常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希望在职业早期快速成长,那么当然要选择小公司——小公司意味着你能在早期承担重要的责任,并且接触到多种类的业务;如果你对商业社会还不太有概念,希望多了解一下不同部门的配置和工作流程,那么当然要选择大公司——大公司有完善的部门设置和工作流程,可以让你学习到不同种类工作的设置和在公司中的价值,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做一个参考。

又比如说,当你问出到底要不要加班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你为什么要加班?如果你觉得加班只是公司免费压榨你的劳动力,那么你也会用一种被凌虐的心情处理业务;但反过来想,加班意味着你处理的业务比别人更多,是不是也就比别人学到了更多和业务相关的知识,锻炼了自己的能力,积累了经验和成绩,给自己增加了职场的加速度呢?

《穷爸爸富爸爸》里面提到了一个现金流游戏,游戏里在“老鼠赛跑”圈内的人们为金钱而工作,每月的支出主要靠工资来维持,没有属于自己的资产,或者虽有资产但带来的收入还不足以维持家庭的花费,所以只能在“老鼠赛跑”之中求生存。这个“老鼠赛跑”圈,其实不仅束缚了财务现状,更是束缚了我们的人生意义。在职场上,我们想要跳脱出"老鼠赛跑",就是要掌握主动,为了自己工作,让工作为自己服务。

[ 2 ]

为什么

我先来讲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前段时间我面试的一位大哥。这位大哥已经工作七年,技术出身转产品,照理说应该很抢手才对,见面一聊却让我发现了不少问题。这位大哥刚毕业的前三年做后台开发,后来觉得写代码不是兴趣所在,后来就跳槽做了数据仓库相关的工作;跳槽做了两年,觉得想做产品,又跳槽做了和数据相关的产品工作;这次又要跳槽,我以为如果按照他的履历,做数据产品是挺合适的,结果和他确认了好几遍,都明确告诉我,现在想做面向用户的产品线。我就继续问他,如果想做面向用户的产品线,他之前有没有做什么准备,有研究过类似的产品吗?回答是完全没有,只是做数据工作没意思,想做用户产品。我想着如果工作忙没有做一些调研,那么这次想跳槽总要对我们这个行当、我们的产品有了解吧?结果一问,依然什么都不知道。结果可想而知,我让HR送走了这位大哥。

第二个故事是找我咨询的一个案例,是个女孩子。这个女孩的基础硬件条件其实很普通,毕业于一所地方上的普通学校,毕业后在一家地方上的乙方广告公司做了一年执行,也是为了改变现状,转向资金和人才都更加聚集的互联网行业,女孩找我进行了转行咨询。咨询的时候,我就发现这个女孩已经有了非常清晰的求职目标,并且对可能投递的公司都已经做好了调研,提出的问题都非常有针对性,咨询效率非常高;每次修改简历,她提交过来的作业都比我想象地更精美;投递简历到公司的时候,她更是主动附上了产品分析报告和运营方案……结果是,这个女孩不仅成功入职,而且年薪比之前的工作整整翻了一倍,后来我们通过咨询成了很好的朋友,两年后的现在,她已经是这家公司的运营主管。

我们来比较下这两个主人公。第一个故事中的大哥其实是个典型的被动型人格,在职场上没有清晰的目标,也不懂得如何让工作为自己服务,导致工作七年并没有给自己带来足够成为闪光点的积累,并继续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摇摆不定;第二个故事中的女孩则是典型的主动型人格,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能主动自我定位、主动确定求职目标、主动找我咨询提高求职效率、又主动为了跳槽做出了自己所能做的所有努力。这两个人的职场状态,也显而易见了。

这就是我想传达的一种职场态度:在职场中掌握主动,让工作为你服务

[ 3 ]

作用

之前我在一篇文章《三流大学又穷二代的我,混进500强和BAT的方法在这里》中提到,作为三流大学穷二代的我,曾经面对的环境大约比现在的你还要困窘和绝望。我的大学是在地方上都算不上好的一所学校,毕业生大概只有三种出路:要么考公务员或选调生,要么南下打工,要么回家养猪(因为农村孩子多)。刚进到大学的第一天,我就知道这里不是我的舞台,更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于是我自己创业赚钱,凌晨四点就爬起来占座考研,都是为了让自己转换到更大的平台、接触到更多人群、寻找更多机会,探索更多可能。于是很俗套地从三四线城市转换到了北京,又发现了北京高校之间的食物链:重点高校上面还有TOP2,TOP2上面还有常春藤,简直是碾压无极限……

于是我继续做异类。在身边同学都在专业对口的导师项目或企事业单位里的时候,我频繁参加其他高校的职业发展活动和宣讲会,虽然当时的我背景和经历并不突出,但凭借详尽的筹备和不断地投简历、不断地面试,终于得偿所愿进入500强实习,并成功把一份本来当个“表姐”就可以交差的工作做得比正式员工还兢兢业业,积累成绩的同时,实现了迈向顶级企业职场人士应有的蜕变。

再后来,找工作时成了面霸,毅然进入互联网行业,又经历了内部创业的从零到一实现百万日活、在亿级用户平台上掌握核心业务,又在看似顺遂的道路上毅然辞职转换跑道,包括在工作之外坚持写作……这些看着就累死人的"麻烦"都是我自找的,结果就是以N倍于同龄人的职场加速度奔跑着,直到我停下来时才发现,沉淀下来的收获也已经N倍于其他人了。

总结我之前的经验,在职场上主动能够给我们带来这三样珍贵的宝藏:

①成长

当你主动争取了更多的工作,参与到更多的项目,最直接的反馈就是个人成长,这个成长包括个人经验的积累能力的提升,也包括思维方式的改变。公司里的头衔带不走、项目带不走、成绩带不走,而能力的提升和思维的成熟会一直伴你左右。

②机会

现实的职场是,如果老板看不到你,那么机会永远轮不到你;现实的生活是,如果你不主动出击,馅饼不会落到你头上。因为我的主动,争取到了核心业务,提升了职场加速度,获取了额外的收入,甚至连写作都能收到新的工作机会,这些都是意料之外又顺理成章的收获。

③视野

很多人都会说自己迷茫,而我在以前的文章里强调过很多遍:迷茫源于无知。想要消除无知,就是需要你去多行动,多参与,多感悟,多反思,只有主动出击才能获取更丰富的直接感知和间接感知,让自己对世界的认知更丰富,才能减轻迷茫感。

[ 4 ]

方法

那么能帮助我们掌握主动的方法是什么呢?

我一直在安利并践行的方法叫量化精进法。简单来说,就是将目标管理和产品迭代融合在一起,以个人成长为目标,把个人当做一款产品以科学量化的方式打造,不断迭代升级,不断靠近更美好的自己。其中,目标管理决定你精进的态度,产品迭代提供精进的方法,并提供支撑你保持主动的实力。

目标管理是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的经典管理方法,讲求的是任何行动都要围绕既定的目标进行,目标分解出具体的计划指导行动。目标决定你的初心和工作方式。如果你的工作纯粹是应付老板、作为公司的螺丝钉运转,时间长了就很容易陷入到为了工作而工作、充满负面心理又无能为力的恶性循环;相反,假设你确立目标为提升自己的数据分析能力或想了解公司业务构成,那么在工作中有选择性地多承担有利于学习数据分析的业务,或主动承担与其他部门的合作甚至外部对接,这都能让你在工作中获得你想要的收获,让工作为你提供自我训练的游戏NPC和游戏规则。

产品迭代则是我入行产品经理非常重要的收获——这一套方法论应用到个人身上,实在是太有效了。通常来说,一个互联网产品从无到有,完整的流程应经历如下环节:需求分析、产品文档、需求评审、跟进开发、需求上线、效果评估、迭代优化。把这些环节结合目标管理反应到个人管理上,则形成了如下步骤:精准方向、目标体系、形成计划、量化实施、进程控制、验收迭代,然后继续循环这些步骤。这就是量化精进法的具体操作流程。

①精准方向

这个步骤就是要为了确认目标。有时候一些阶段性的目标很明确(比如升学、就业、考试、晋升),就不多说,更多时候如果不知道如何树立目标的话,有一个很好的方法是拿未来的自己做参照系。有没有想过,希望一年后的自己成为什么状态?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想做什么样的提升?三年后呢?五年后呢?从这个角度去树立目标,可以适用于大部分情况。

②目标体系

目标找到了以后,需要把这个目标拆分成一个科学的体系。比如你希望一年后自己各方面状态都能进步,那么这个“各方面”就需要详细拆分成工作、生活、财务、健康等等,并且要明确这些目标需要做到什么程度才叫“进步”。假设工作方面,可能目标是一年后成为对行业具有个人影响力的产品经理;财务上,目标可能就是一年后个人资产增加20万,等等。通过这样明确、量化的目标体系将整个方向性的大目标逐步拆分、确保目标体系的可执行、可度量。

③形成计划

目标体系完成后,就需要把目标落实到计划上。计划其实就是为了实现目标而进行的目标任务项拆解,并且根据时间跨度的不同,可以先拆解为长期计划,再把长期计划拆为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同样举例说工作方面的事,如果目标是一年后想对行业具有个人影响力,那么可能需要在主流行业媒体上发声,并且参加行业交流活动。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做计划的话,假设说经调研发现类似的意见领袖去年在某知名媒体发稿了30篇,并且在同业活动中做嘉宾了6次。那么就大概知道,以你现在的资历和程度想在一年内达到他的标准,就肯定要比他做得更多更好:比如说把年计划定在一年内撰稿50篇,参加同业活动12次。再做拆分,就是要每个月撰稿4~5篇,参加同业活动1次;再拆分成周计划、日计划,可能就变成了每天撰稿500字这样非常小的任务量了。

④量化实施

形成计划后就要考验执行力。这里更多涉及的可能是一些量化的个人管理工具,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实现计划。比如说番茄工作法啊、笔记本记录法啊、24小时时间记录法等等,这些方法没有高低好坏,就看是否适合你、是否对你有效,这个在实践中感受下做出选择就好了(我个人非常受益的就是笔记本管理法)。但无论是使用哪种方法,量化执行、量化记录都是必须的,这将帮助你后续对自己进行更冷静地分析

⑤进程控制

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任务提前完成或者无法完成的情况,这就需要我们对整体任务进程做一个分析。严格来说,你的计划应当是按照你预设的时间刚好完成,如果出现误差(更多是无法完成),那就要考虑是否是目标或者计划本身出了问题。是否是目标定得太高(比如说一年内成为第二个马云)?是否是每天的任务量太大(没有考虑到加班的情况,结果完全没有时间做自我精进)?进程控制就要求在计划执行一段时间后进行总结、调整和校准。我的习惯是每周和每月都会做总结,分析这个周期的执行情况,以调整下个周期的计划安排。

⑥验收迭代

如果是一年期的计划的话,那么到了一年后,自己实现了一年前预设的目标了吗?现在的自己是一年前期望达到的状态吗?对自己做一个全方位的验收,反思全年的收获和不足,把新的期待放到新的一轮”自虐”中吧~

[ 5 ]

求职&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接下来,我们在具体的场景里,看看如何掌握主动,以及主动带来的改变。

第一个场景还是从求职说起。在找工作的时候,就要围绕自己的目标去搜索求职范围,积极执行求职计划,并按照自己的真实意愿选择Offer,确保这份工作能为你自己的目标服务。如果只是为了谋生陷入一份工作,也没有反思这份工作对自己的好处,又抱怨工作没意思、又不主动改变,这样的状态就是之前提到的可怕的“老鼠赛跑“圈。

我毕业第一份工作的目标很明确:适合我的性格和特长、能在早期获得快速成长、且薪水达到预期。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依据实践和调研,不断缩小行业范围和岗位范围,并提前1年制定了求职计划,提高自己在人才市场的议价权。这个为期一年的计划,被我详细拆分成了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然后我就真的完成了每天的计划、每周的计划、每个月的计划,完成了全部计划以后,最后确定的offer和我对行业、岗位、工作氛围、甚至是薪水的诉求都完全一致。至今我都觉得这是件很奇妙的事,offer本身倒也谈不上多牛逼,可求职这个过程让我觉得,我想做的事就一定能做到,未来都在掌握之中,对信心的增长更是不言而喻了。

[ 6 ]

职场&主动

第二个场景是职场。职场中的主动性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积极融入、争取机会、向上反馈

①积极融入

关于如何积极融入,之前在《产品经理快速融入新业务,核心机密是这3件事》中讲到了,这里简单总结一下就是要从业务、项目和团队三个方面积极融入,不仅能帮助你在换团队或者跳槽后树立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更是有助于你后续工作的开展;

②争取机会

而争取机会,则是说该主动揽活的时候还是要主动揽活,尤其是职场新人,不要觉得多做事就吃亏,要懂得吃亏就是赚。

这里我举个负面案例,我身边有个产品新人,资质很好,学校是北京为数不多对口互联网行业的几所著名高校之一,然而非常头痛的一件事就是做事情不主动。开始带人以后真是了解到什么叫教别人做比自己做还费劲,这位同学几乎一整天都不怎么跟我碰面,也完全不告诉我每天的工作进度,这样的状态只能给我一个工作不积极的印象,如果连分担日常作业的意愿都没有,那我为什么要手把手教你怎么做产品、怎么做业务?

回想我的第一份正式实习,是一份的确只需要做做表、做PPT的工作。然而为了让自己能从中取得货真价实的锻炼,从入职第一天起,我每天都会问一句:“今天有什么我能做的吗?” 第一天没什么可做的,第二天没什么可做的……一周后,我迎来了第一份“表姐”以外的工作:扫楼贴海报。就是很多人都会在实习经历里抱怨的那种纯体力活儿,然而对我来说,借着扫楼贴海报的工作,我熟悉了当时在北京的所有部门,原来这家公司的职能安排是这样的,原来还有这样一个部门……而我离职前的最后一份工作,是作为核心成员筹办年度最大规模的年会,接待来自全国的500多位大客户,和身价过亿美元的VP们谈笑风生——这样的一份体验,对一个在校生来说算是难得了吧。而更重要的是,这些经历让我变得职业、严谨、淡定,更是让我见识了不同种类精彩的人生。

③向上反馈

最后一个需要发挥主动性的是向上反馈。和老板沟通的确是个需要技巧的事情,其实老板也希望能够知道下属的真实想法,这样才能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调动工作积极性。很多人以为我运气够好,一工作就碰上了核心业务,其实不是的。

我刚开始做产品经理的时候完全没有行业背景,什么叫“需求”我都听不懂,理所当然被分到了公司最边缘的产品线。边缘到什么程度?一个亿级用户平台,我负责的产品日活只有几万。经历了大概3个月,我几乎把这个团队能做的都做了,如何做产品也算入门了,发觉当时的产品线并不能和自己的优势相匹配,并且工作严重不饱和,我真的是怀着羡慕的眼光看着别的团队忙忙碌碌。

于是我直接找到了产品总监。当时我大概是这么说的:我觉得自己的优势并没有被发挥出来,而且工作量有限,成长得比较慢,看看还有没有别的什么产品线缺人?我不挑业务,不挑方向,只要够忙就好,我想为了公司发挥更多我的价值。

后来,我就调到了公司最核心的产品线之一,之后我才有机会控制亿万级流量的产品,才有了后来的各种成绩。有时候我会想,如果当时我没有向上反馈,只是一个人每天痛苦地上下班,大概后来也就没有机会和公司一起经历那段最辉煌的时光了(当然后来还是离开了……)

[ 7 ]

人生&主动

第三个场景是人生。人生这个话题太大,我只是希望引申出你的一些思考。请你问问自己这些问题:

你想从事什么工作?

你想成就什么样的人生?

工作到底为你做了些什么?

在工作掌握主动,是你掌握人生的第一步,也是必须要走的一步。我希望大家都能认真思考这几个问题,转换视角审视自己所在的职场阶段和职业诉求,让工作帮助你不断朝着你的目标靠近,成就你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