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ID:ibookreview

『阅读需要主张』

去年,美国现代艺术家Cy Twombly(1928-2011)的一面黑板在美国纽约苏富比拍卖会上以约合4.5亿人民币的天价成交,创下2015年拍卖会的最高纪录。当我们谈论当代艺术品价格的时候,我们也尝试讨论它们的价值。 Cy Twombly——被视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 然而,对现代艺术作品价值的提示,既不固定又不唯一。通过以绘画与书写,我们尝试提供了一种对于Twombly和当代艺术的理解方式。

撰文:邱小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赛·托姆布雷

Cy Twombly

1

作画的人,还是写作的人?

Cy Twombly的绘画,其实只是一种表征,其内置的气质实质上是来自书写的。

当书写以一种“绘画”的形态显现时,绘画不仅盗用了书写产生的结果,同时也盗用了书写这种行为。注意,重要的是行为本身。Cy Twombly首先展示的是一种人的存在,通过时间和过程,通过笔尖运动留下的清晰痕迹。这种清晰的轨迹,就是人的痕迹,对于中国古代文人,这种痕迹,就是一个人整个修养的痕迹,也是书法过程中,人在运作笔的期间,每时每刻人的状态和情性的变化。

CyTwombly把文字书写归入图形圈划,他不像中国古人将对文本承载内容的体悟,融入书写的线条和文字的结体。在Cy Twombly的圈画中,他所动用的文字,只能被辨认出是文字(即我们清楚地看见它们是文字),却没有具体意义(即不能被辨识出是什么单词,这种单词拼写并不存在)。它们清晰晓畅,在视觉上没有任何模棱两可的难以识读感,却没有实质意义。

Cold Stream Rome,1966. Oil Based House Paint and Wax Crayon on Canvas, 200 x 252 cm.

因此,Cy Twombly将书写的“有意识”被降到最低,完全服从于直觉。甚至,连绘画的“有意识”也同时被降到最低,以服从于直觉。于是,在人的行为进行过程中,在人的意识的最低处,写作和绘画这两种行为汇合起来——这个汇合点,却处于直觉的最高处。

这是一种对意识的极度降解,这类形式的降解,甚至使当年宣称的“无意识行为”的20世纪超现实主义的“自动写作”和“梦的图像”,成了其自身的反动,成了极有意识的清醒活动。

当Cy Twombly的书写变得无故,好像对无恙人体的瘙痒,对无端白纸的进发,这种无故便产生大量其他的意义:书写对文字的侵入,文字对意义的侵入,意义对不曾存在的意义的侵入,不曾存在对存在的侵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Hero and Leandro, Part ii, 1984. Oil Based HousePaint, Oil Paint on Canvas, 156.2 x 204.5 cm

无故,成为了一种反省。而正是这种反省,使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西方现代艺术实践又联结起来:无故,就是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不居。一种消解了因果逻辑,也便消解了功利主义的算计逻辑,甚至消解了好像是理所当然存在的“逻辑”本身。

几千年以来,被虚构出的似乎成为唯一的“逻辑”的思维方式中,我们被禁锢在一种单线程的简单思维中,二元论将世界和思维暴力地约减。好像绘画的内容就必须说明了另外一个内容,小说好像要说明小说之外的一个主旨,诗歌有一个诗歌语言之外的情意和指涉。我们期待被告知解密后的答案,就像期待看懂电影剧情,现代人把所有精力都投入一种类比的能力,解题的能力,得到正确答案的能力,在艺术世界中,对于普通观者而言,好像就是一种解谜的能力,一种识别和归类风格的能力,一种可以立马报出艺术家和作品名字甚至年代的能力。以及一种被自己的能力所满足的欲望。

包括Cy Twombly在内的一些内向型的艺术家,事实上并非吝啬给予观众满足这种欲望的机会。他只是无心且无意去理睬。因为他的画作事实上是自给自足的,一种由个人修养、艺术和生命记忆去完成的作品。这种个体生命又是和他人生过程中阅读过的书籍紧密相连(Cy Twombly的大量重要作品都以古希腊神话和其他西方古典文学作为题名)。

2

达到直觉的最高处

当对文字和文字的历史的迷恋成为一种纸上难以企及的乡愁,Cy Twombly用不在属于任何意义的字母组合呈现仅仅是文字的感觉,对文字的回忆,而不是被意义掠走的文字所指。当明确的Virgil(维吉尔),被含混而模糊地拼为velilg/vrgil/vergll甚至vegggggelll,vegggggggggggllll,诗人的名字变为一种用笔尖反复呼唤的故魂,这种散失了名字的唤念,是比正确拼写更为准确的佚文。

Fifty Days at Iliam.Achaeans in Battle. 1978. Oil, Oil Crayon, And Graphite on Canvas, 299.7 x379.7 cm

Blue Room, 1957. Oil Based House Paint, Wax Crayonand Pencil on Canvas, 143 x 182cm

Cy Twombly的绘画对文字(或者文学)的乡愁,不是深入的,而类似表面摩擦。在粉笔和黑板间的摩擦声,蜡笔铅笔坚固又柔软的笔尖和白纸间的摩擦声中产生的,当他反复书写某位古代诗人的名字或者某行古老诗句时,他在呼唤,这种呼唤在松散的书写和松散的摩擦声中单调重复,好像是对某个极大极空的文化观念的呼唤。摩擦声传至各处的回响交织为不稳定的隆隆杂响,肃穆而衰败,好像圈划出的墓文。墓碑是纸或黑板,和墓志铭一样轻一样脆弱一样承载过稍纵即逝的沉重。

文字像它们曾经携载着,而如今独自承载的苦涩、欢愉、断续、流畅、意外、污点、破折、节奏、交汇、反复等等形式,依仗着观众之中的某一些人同样携带着的对文字相关的回忆,在纸面流淌呼吸。

那些在具体意义之外,仅仅展现对自己外形的联想的文字,不再有意义,而只携带着文化和历史回忆的一切文字,成为与某一批忧郁观众(读者)间乡愁式的对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Veil of Orpheus.1968. Oil Based House Paint and Wax Crayon on Canvas, 229 x 488 cm

上图是Cy Twombly在1968绘制的大型作品《俄耳浦斯的面纱》。一条条截断后重作的蜡笔线段,标注着长度,一次次艰难行进以接近光明,跌回原点后重新微微向上仰起的弧线,与我们对俄耳浦斯带着妻子走出地狱时,因无法抑制的冲动而回过头看了妻子一眼,因此使她重新坠回地狱的故事,产生了阵痛的共鸣。如果这个故事代表了整个人类文化对一种非宗教的信仰的追忆。

Jeffrey Weiss曾在2008年的Artforum上评论Twombly:“这些文字不是古物,不是考古发掘的遗迹,是一种关于绘画的信仰系统。”这种信仰系统包括Cy Twombly对绘画形式力量的信仰,以及,对信仰力量的信仰。

理性和意识对人类直觉的越俎代庖不仅在艺术世界,甚至在人类社会都已酿祸已久。在艺术世界中,艺术家Cy Twombly不仅保留直觉,降解意识,同时也通过直觉降解形式。他用橡皮在痕迹上拖曳,用手勾抹出微妙的隐迹,笨拙地使得某种模糊互相重叠。如罗兰·巴特所说:

“像往常一样,生命(艺术、动作、工作)应该满怀信心地证实不可避免的消失:形式在形成的时候,让人解读它的形成过程,它并不更多的歌颂生存的美妙,而是歌颂重复的死寂。”

歇停意识,重新强调直觉,是对人的生命的重新强调。

《显义与晦义》

罗兰·巴特 著

版本: 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1月

3

他比作家自由,甚至比一般的画家更自由

相比较,作家的不幸是“图画对他们是禁止的”。因为对于不幸的作家而言,即使是背景描绘,作家都必须用笔尖刻画,用石墨折损在纸面上的碎片完成——而正是这种碎片,与其说成为Cy Twombly的绘画对写作在最深刻意义上的援引,不如说是作家Cy Twombly通过绘画进行的元写作,就像罗兰·巴特所言:“总的来说,Cy Twombly是一位完全有权利和经大家审核进入图画的作家。”

画家CyTwombly是幸运的,因为属于他的图画中包括字符的形态及其之外的一切形态。他有权使用包括字符文字在内的一切视觉形态进行自由创作,他比作家自由,甚至比一般的画家更自由。

Notes from Salalah, Note i, 2005 2007. Acrylic on Wood Panel. 243.8 x 365.8 cm

然而,在Cy Twombly晚年的画作中,文字和图画却令人惊讶地产生了进一步的消解,从早年的“区分”到“不故意区分”,晚年的Cy Twombly最终将其归返至一种更高境界的“不区分”:就是让图画暂且保留图画的自然,让文字保留文字的自然,不故意消解两者之间的边界,不故意将物象画得不像物象,文字写得没有意义。

他晚年的《Rose》系列,用浓重的颜色,绝唱一般丢弃种种现代艺术和艺术的偏见和技巧,甚至抛开思考和念想,直抒一种绝唱般的酣畅。将回忆和情感不仅删减和设计地搬上画布。这一切好像来自一种自然的本真,一种天真的智慧,一种朴质的常识。一个艺术家在暮年时期,作为一个“人”来说,最清醒的存在。

这是一种来自艺术和文学之外的常识,图画与写作之外的常识:只是让它出现,朴素地出现,忘义地出现,而最终不晖于数度。

《Rose》(i).2008. Acrylic on Plywood, 252*740 c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Leaving Paphos Ringed with Waves (iii), 2009. Acrylic on Canvas, 267.4 x 212.3 cm

本文首发于2016年7月30日《新京报·书评周刊》,撰文:邱小和,编辑:一一,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直接点击 关键词 查看以往的精彩~

脱欧 | 大鱼海棠 | 帕慕克 | 龙榆生 | 逃离北上广 | 精英教育 | 未来图书馆 | 一流大学 | 冰与火之歌 | 奥兹 | 《S.》 | 狗肉节 | 奥威尔 | 文艺青年 | 欢乐颂 | 黄永玉 | 阿列克谢耶维奇 | 米有故事 | 杨绛 | 网络直播 | 高考 | 国学 | 大嘴川普 | 民国试卷 | 2015年度好书 | 颜值 | 史铁生 | 冯唐 | 老炮儿 |《斯通纳》| 资中筠 |《海瑞罢官》| 性解放 | 《我的奋斗》| 钱穆 | 孔飞力 | 奇葩翻译 | 剩女 | 弟子规 | 小王子 | 《红楼梦》|钱理群 | 中国式好人 | 阿加莎·克里斯蒂 | 大凉山

点击图片

购买新京报书评周刊特别定制版《阿城文集》~

或者点击“阅读原文”去我们的微店看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