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武汉理工汉服社箭射满清龙旗一事炒的沸沸扬扬。我对这件事的来龙去脉不是非常明晰,只是大体上了解,然而我更多地是看到了,汉系之中刮起了一股妥协之风,原本十分正常的行为被批为“不理智”、“过激”、“有损同袍形象”等等,当事社团的人也开始各种道歉。这样一次事件并不是偶然的,兴汉运动开始以来,畏避与妥协就没停息过,而且很有市场。所以目前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首先,很多人似乎不知道汉服运动是怎么兴起的,每天说着“始自衣冠,达于博远”却不知道什么意思。汉服运动,是从民族主义兴起的,并不是从汉服兴起的。2003年前后是一个什么时代?是一个文化自我否定的时代,是《河殇》、《丑陋的中国人》等书盛行的时代;同时也是鞑文化甚嚣尘上的年代,是一个侵略者可以被明目张胆歌颂、民族英雄的宣传委曲求全的时代。而且,就算到今天,各种政策、各种宣传都很不利于汉族,诸如少数民族中考加分,“两少一宽”、计划生育等等,汉服成了“劣等民族”。正是在这种环境之下,少部分人的民族感情被激发起来,他们开始发现,发现了汉服,发现了历史,发现了许多灿烂辉煌,他们希望自己的民族能够抬起头来,昂首挺胸,重现当年的辉煌。但是,我们失去的太多,想要重新拾起又何其困难。于是,他们开始寻找一条最佳的道路,最后,“始自衣冠,达于博远”这句话就成了他们的奋斗目标,因为汉服不仅是汉文明重要的一部分,而且穿在外表,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虽然一开始人们看到会有不解和质疑,但慢慢他们也会理解,从而意识到关于汉族还有很多不了解之处,到这时再去宣传“博远”之处就更容易了。
然而,“始自衣冠”虽不困难,宣传“博远”却步履维艰。我们的文明离开我们太久了,想要透过一层层现象最终找到本质相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就比较困难。于是,在很多人那里的“汉服运动”是掐头去尾的,他们既不了解汉服运动何以兴起,也不明白汉服运动将要有一个怎样的归宿。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会有各种妥协和畏避,让汉服运动自我边缘化,走入一个死胡同。
所谓畏避与妥协,一方面是领域上的畏避,一方面是观念上、行为上的妥协。我试图分一下类:
首先,对于“秀衣党”,我只有三个字——不足论!这些人只是肤浅地看到最表面的东西,毫无智慧可言,争取到他们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作用,失去他们也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危害。这就是我对他们的鄙视。
以下的几类,我统称为“文化党”,因为他们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把兴汉的路局限于文化一隅,最终走进死胡同。
第一种情况,畏避的是政治。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很多人都在说要让汉服运动远离政治。但是,我们远离得了吗?汉服运动的源头和核心就是民族主义,民族主义的重要内容就是要让汉族得到本应该属于它的政治权利,让我们的文明能够得到国家整体的尊重,让我们的族人能够获得主人应有的权利,这样才能够真正激发起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我并不是说汉服运动就要亲近政治,我们不需要蹚那么多浑水,但该到我们争取权利的时候,岂能避而不谈?
第二种情况,畏避的是历史。汉服运动最不应该避开的就是历史,我们介绍汉服的时候必然会提起汉服的消亡,也必然提起剃发易服。事实上,从民族情感到民族内核的找回,历史是中间的重要环节:因为有民族感情,当我们知道汉服的时候会非常激动;知道汉服之后,我们又会去了解汉服的消亡史;知道那段历史之后,又激起了我们对其他被掩盖的历史的热情;进一步,我们就会逐渐了解那些被埋没、被歪曲的华夏精神。然而,有些人为了照顾一小部分人甚至敌对势力的感情,或者为了与政府的宣传合拍,不惜模糊历史,甚至避而不谈,认为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总是提起那些多伤害感情。但是,这种忽略历史的做法不仅是不负责任,而且是坑害民族,让整个民族不明国耻,也就给了新的侵略者以信心。一个不懂得仇恨的民族是不会被人瞧得起的,当然这种仇恨不是盲目的仇恨,而是正视历史,知耻后勇!我们宣传侵略者的罪恶时,当然不可能让他们的后代毫无感觉,当年的人与如今的人并不能割裂开。但是我们并不用因此而感到对不起他们,该有负罪感的时候就应该有。二战之后,德国人不也在忏悔战争的罪过吗?难道这种忏悔就击垮了他们的民族?难道这种忏悔就让他们抬不起头了?所以,该宣传的历史一定要宣传。
第三种情况,畏避的是利益。很多人认为我们应该做宣传汉服的志愿者,不应该考虑什么利益,所以也反对商业化的行为。但是,兴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汉服,到文化,到思想宣传,再到民族的全面振兴,这些单靠热情是完成不了的,还需要有经济上的支持。如果说,很多人都能为民族事业长期不懈地做志愿,那固然太好了,孟子说“无恒产而有恒心,惟士为能”,这样就说明了汉服运动有很多的“士”。然而从理论上来讲以及从现实来看,这是不可能的。从理论上来讲,我们大多数人不是什么富人,也都要有自己的事要做,所以几乎不可能长期地坚韧不拔地对此无私付出。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志愿式的投入也是很难长久的。就我所在的汉服社团来看,不到百分之三十的相对活跃的同袍中,大多数人活跃的时间也就是一到两年,这个时间过后,他们基本上就处于潜水状态了,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坚持到三年以上。人们或因为认识上的不够而热情消退,或因为俗务上的牵缠而必须离开,但有一点毫无疑问,那就是汉服运动不能够真正与他们的生活相融合。虽然说两者真正的融合要复杂得多,但商业化的努力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种融合。做得好的商业化,能够让人们的事业与理想充分结合起来,也为汉服运动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后盾。固然,这条道路上存在许多问题,但我们应该做的是坚守和探索,并不是畏避。
第四种情况,畏避的是思想。这种畏避主要是惯性使然,是人们的思维已经固化了,而对于真正的传统思想和精神,人们却难以接受,难以改变自己。人们认为自己能力不足,或者没有时间,或者干脆没看上传统思想,就不去重视传统思想,但实际上,兴汉运动的另一个重要核心正是思想。
以上的几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人们认识上的不足,再加上缺乏勇气,就造成了如今的汉系,妥协之风盛行。一是,人们认为不应该与官方的说法相悖,否则受到官方的打压,我们会很不利,于是要和政府口径一致。然而实际上,这种看法太高估了自己,我们并不是什么政治势力,也没有什么后台,也没有什么明显的野心,谁会去盯上你?而我们的汉服运动之所以兴起,直接原因就在于汉族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如果这个问题我们不去管,可以随意妥协,那我们就相当于放弃了源头。一是,人们认为不应该经常谈民族的问题,应该少提那些民族之间相互仇杀的历史,这样才能够争取更多的人,不致引起身边人的反感。但是,比如满族,正常的满族人听到那段历史之后会怎么样?难道因此就仇视汉服运动了?并不是。只有那些不正常的人,才会抓住这些不放,上纲上线,说什么破坏民族团结,搞民族分裂。难道我们要因为他们的几句说辞而放弃我们的原则?至于身边的人怎么看,我只想说人们太重视身边人的看法了。大多数人认为对的事不一定就对。就像当初,我们反对计划生育,反对转基因,没有几个人理解,都认为我们偏激或者愚昧。但是如今呢?政策也改了,人们的认识也变了。难道我们因为别人都不理解就要放弃真理吗?
那这次射满清龙旗的事件来说,射仇人又有什么错?有人说射龙旗是侮辱华夏民族,但那只是被满清窃取的“伪龙”,怎么能代表华夏民族呢?还有人说那面旗子代表着邓世昌等先烈,射他们就是对先烈的不敬,这又是强盗逻辑了。邓世昌等人,虽然为满清效力,但我们应该尊他们为先烈。他们实质上是为了被满清掩盖的道统而战,为保家卫国而战,所以与满清龙旗这个伪正统的象征没有什么关系。还有人认为,这种行为并不理智。诚然,这种行为并不是什么正面建设,更多的是一种感情的宣泄,但是我们民族就不能有感情的宣泄了吗?人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体,民族也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宣扬愿意自己多么善良,有诸多优秀的特质,这其中很多就是民族感情的需要。但为什么我们的民族一有民族感情就要受到指责呢?我们穿汉服的时候,有人指责我们这样做会伤害其他民族的感情。我们大都很唾弃这样的人,但是在这件事上,为什么一些人就与这样的人保持一致了呢?
一次射旗事件我们就各种不理解,恨不得要让这帮人与汉服运动划清界限,让我想到弘光朝的大臣们,为了不让满清找到口实,低声下气,联虏平寇。最后谁又会瞧得起你们?只会让真正有民族心的人寒心。最后,建议全国各地的社团表示支援,射清旗,射鞑虏,射汉奸!该探究理性地时候探究理性,该爆发感情的时候爆发感情!

本文来自百度贴吧(新汉系),作者:lsdlyy23